媒體日前曝出香港鐘表珠寶店出售假貨給大陸游客的消息,香港海關已經一連兩天突擊搜查懷疑出售問題鉆石項鏈及名表的香港店鋪“博覽環球”及“皇室鐘表珠寶”。事實上,近來類似事件屢見不鮮,不但在大陸或香港,甚至在境外也同樣時有發生,因此值此“五一”來臨之即,珠寶專家建議大家旅游時一定要慎購旅游點的珠寶。
據報道,深圳一家旅行社哄騙16名游客在香港金至尊總店“博覽環球”花二十萬元購買“圣凱萊”名表和珠寶,結果后來發現香港其它鐘表店根本就不知道所謂的瑞士名表“圣凱萊”,他們買的價值9800元的項鏈,在其他店也只售一千元。游客們回大陸后,將所買的珠寶、名表拿到珠寶鑒定中心檢驗,項鏈被鑒定為“表面是玻璃”,推銷時所謂的“鉑金”項鏈其實就是一條18k黃金項鏈;而售價1.6萬元的“圣凱萊”手表亦不是鑲嵌的鉆石,而是“立方氧化鋯和人工合成的立方氧化鋯”,但商家的銷售單據和保證書上并未表明是鉆石金表。香港旅游業據此估計,這種事情的不良影響可能會使“五一”游香港的人數下降一成。
事實上,不光香港出售給游客的珠寶問題多多,周邊一些國家的珠寶也多是“濫竽充數”。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日前在北京、深圳、上海三地進行的為期半個月的免費檢測活動顯示,珠寶、玉石不合格比例大幅上升,旅游珠寶市場問題嚴重,商品的合格率僅為37.79%。尤其是赴海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旅游時購入的珠寶首飾,合格率只有34.34%。
檢測結果顯示,主要問題是旅游者將合成寶石當作天然寶石購進,最突出的就是將合成祖母綠當作天然祖母綠購進,新加坡就出現過將合成碳硅石當作天然鉆石銷售給游客的事件。海南、珠海等地的旅游珠寶市場也已成為不合格產品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珠海,在那里購買的十件樣品全部是在以假亂真,如將合成立方氧化鋯冒充鉆石,將石榴石冒充紅寶石,將仿珍珠冒充天然珍珠等。
不法商家常用的伎倆還用一種,便是在文字上做手腳,混淆概念,讓消費者被騙后啞巴吃黃蓮,無法找他們算賬。據介紹,合成立方氧化鋯是一種人造鉆石,是前蘇聯較先生產。一些非法商家便在貨品的標識中故意隱去“人造”兩字,而冠以“蘇聯鉆石”的名字,并在顧客詢問時故意含糊其詞,或干脆對顧客稱是天然鉆,欺騙消費者;即便消費者要求商家開出發票,經銷者也總是會在單據上留下“伏筆”,在填寫發票時故意丟掉一些關鍵字眼,如將“合成藍寶石”寫成“藍寶石”,將鍍金飾品寫成煅壓金等,以便今后同消費者發生糾紛時,可作為辯駁的借口。
上海一位珠寶業內人士說,旅游團聯手當地不良珠寶商家,對游客進行坑蒙拐騙,是近年來屢見不鮮的事情。“到外面旅游,購物往往比較沖動,而且在旅游地買的東西,等到回來后發現是假貨,價格不是特別高的話,也不太會再去找賣家算帳,所以那些不良商家才敢這么肆無忌憚。”他說,每年“五一”、“十一”黃金周過后,都有一些市民拿著自己旅游時買的首飾來鑒定,不少都是贗品。
消費者外出旅游時購買珠寶,一旦發現被欺詐,在索賠時有一定難度。因此,專家提醒消費者在選購玉石時要謹慎,最好具備一些珠寶常識,謹防旅游點上一些導游或無良商家的誤導;其次要鑒別鑒定證書是否由有效的檢測機構所出具;另外,要多看幾遍珠寶標簽,看清楚金屬上的打印標記,并注意索取正規發票,還要商家分項把質量標示分開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