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象征,除了具有極強的飾品功能和藝術價值外,其貨幣功能和投資功能,也是其他商品所不具備的。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消費者在經歷了長期商品匱乏之后,在市場上開始見到黃金飾品。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作為國家管制商品的黃金經歷著一種非理性的“繁榮”。當時,黃金飾品甚至是半成品,一經上市就會被搶購一空。這段時期的表面“繁榮”掩蓋了行業發展中的諸多問題,行業整體水平遠遠滯后于市場的發展速度。
在理性的消費理念回歸后,“繁榮”的景象隨之遠去。到上世紀90年代末,一些商家,甚至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明星企業,開始舉步維艱,有些甚至被淘汰。
在我國黃金首飾市場開放的初期,消費者更看重黃金首飾的保值功能。他們購買黃金首飾是為了應對可能存在的通貨膨脹,或者滿足個人對財富的占有欲和表現欲。黃金消費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國黃金首飾市場的最初定價方式——以重量計價(即按克計價)。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時所謂的黃金首飾銷售,實質上是黃金材料的銷售。
“按克計價”的銷售模式彰顯了黃金的保值功能,但卻削弱了其作為首飾應有的藝術價值和裝飾價值,這直接導致了產品的同質化和價格的惡性競爭。在一系列的負面影響下,黃金飾品的推廣也開始疲軟,加之受到其他貴金屬產品的沖擊,此時的黃金珠寶首飾業遭遇了發展瓶頸。
上世紀90年代末,黃金之外的其他貴金屬飾品,以及各類鑲嵌飾品開始大舉進入市場,消費者的消費熱情開始降溫。而此時,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了“黃金無用論”,這直接打壓了黃金的價格。黃金的地位開始下降,市場進入低迷期。許多長期處于低層次競爭的企業被淘汰或被迫轉行。黃金首飾成了不賺錢的代名詞。
2004年,黃金拐點顯現。這不僅是市場周期的自然輪回和消費者的自然回歸,也是黃金飾品產品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消費者的需求變得成熟起來。市場開始了一場定價模式之變,“文化黃金”和“時尚黃金”浮出水面。
以黃金材料為載體,傳遞各種文化信息的“文化黃金”,是高檔黃金飾品的代表。用黃金材料結合多彩寶石或其他材質詮釋時尚的“時尚黃金”,是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取向的最佳表現。
在全新理念的指導下,通過精加工方式推出精品、采用“按件計價”的銷售模式,大大改善了市場對黃金飾品的認知,提高了黃金飾品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行業開始從生產加工型向研發設計型轉變。
在黃金首飾業發展的過程中,企業普遍在產品開發和營銷推廣上缺乏足夠的投入,產品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
消費者購買力的不斷提高,對我國傳統文化和人文價值觀的重新認同,以及國內黃金產業自身的發展壯大,這些都為黃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近3年來,黃金飾品正在逐步從消費者心目中奪回曾經失去的領地,再次成為市場熱點。由于國內市場差異化的需求已經形成,因此,對市場進行細分勢在必行。
然而,差異化的產品是由于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所產生的,是被動的。因此,要真正滿足差異化需求,就必須打造差異化品牌。品牌包括產品、價格、服務、管理、形象等內容。
產品的創新必須從市場中獲取有益信息,但不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而是要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消化,合理定位產品的開發方向,完善產品的開發思路,為產品開發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產品的設計和研發不僅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符合,更要符合世界時尚潮流文化。同時,要加強企業與專業研究機構的合作,優勢互補,實現共贏。
金凰公司與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簽訂了建立產、學、研聯合體的戰略協議,雙方的合作不僅在設計方面,同時在機械制造、新材料研發、工藝革新等方面也進行全方位合作,為行業的創新起到示范作用。
品牌是產品各種附加要素的聚積。品牌的推廣和培育過程也是產品附加值和企業文化的提升過程。
產品是可以復制的,但服務是很難復制的。因此,只有服務創新,才能夠真正實現品牌的創新,最終體現品牌的差異化。所謂服務是貫穿于品牌工作的各個環節的全方位服務,品牌最終的競爭就是服務的競爭。
單一品牌不可能實現品牌差異化的目的,也無法滿足細分黃金市場的需求。
品牌差異化不僅僅體現在產品的外形和設計上,更要從文化、理念、服務、價值觀等層面來區分,通過消費者在產品和服務上日積月累的實在感受,沉淀而成不同的品牌內涵,最終通過多品牌戰略加以實施。
企業必須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看準市場的切入點,結合企業的實際能力揚長避短,通過技術創新、營銷創新和理論創新,吸取多品牌案例的成功經驗,構建多品牌戰略。
黃金首飾行業是“勞動力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雙密集行業。資金是制約黃金首飾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因此,誰掌握了資本,誰就會在未來企業的發展中掌握主動權。
隨著企業對資本市場理解的加深,一些企業開始尋求進入資本市場的鑰匙,以期通過資本市場的有效運作使企業快速發展壯大。
據有關部門統計,2008年上半年,國內金銀珠寶的消費同比增長41%,是商務部門28大類監測商品中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
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我國2008年黃金銷售量達320噸,同期我國的外匯儲備為1.95萬億美元;1998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只有1500億美元,但黃金銷量已達200噸,黃金銷量的增速遠遠低于外匯儲備的增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行業發展的大環境依然看好,黃金消費將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
另外,我國人均黃金首飾的擁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或地區,甚至低于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的人均水平(人均黃金擁有量美國為15克,印度為7克,我國僅為0.2克),可見我國的黃金市場潛力非常巨大。
通過資本這只無形的手對行業資源重新分配和整合,使得部分經營困難的企業的有效資源向經營面良好的企業流動,利于形成行業的強勢企業。這方面黃金礦產企業已經先行一步。
整合會打破行業人才格局,使招攬經驗豐富的高技術管理人才的成本下降。人才和技術的合理流動將極大地促進傳統首飾加工制造業自身的發展,完成企業的升級。
企業并購有利于形成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行業大洗牌,研發制造、品牌資源、營銷模式等等的整合,有利于具備國內乃至國際影響力的民族首飾品牌的脫穎而出。
伴隨著資本的進入,行業內的兼并收購一定會形成高潮。掌握資本的企業會抓住機遇在上游和下游的產業鏈中進行低成本擴張,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資本的紐帶成為利益共同體。
針對我國市場區域大而散的特點,培育各大區域的品牌代理批發商,時機成熟時,通過資本紐帶,以參股或控股的形式,使其與公司成為利益共同體,實現低成本擴張。
采取自主經營和合作經營的模式,在國內分別組建區域性的生產銷售基地,以生產為輔,銷售為主,實現專業化生產,最終完成產業基地的合理布局,降低營運成本,擴大市場占有率。
對國內重點零售商和大型零售連鎖機構進行貼身服務,實行網上下單,生產環節引入ERP系統,保證訂單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針對不同區域的客戶需求定向研發和設計產品,以滿足客戶對產品差異化的需求,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首飾行業產品同質化的難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忠誠度。最終通過股份置換、收購或兼并形式,直接控制零售終端。
通過實施“點對點服務,以點帶面”的精準營銷模式,借助資本的優勢,企業將會迅速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資本競爭”是首飾行業步入成熟期的重要標志。首飾行業是由作坊式的小手工業發展而來的,行業的集中度不高,生產力水平參差不齊,導致行業的發展欠缺規范和理性。只有通過整合,提高行業的集中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行業發展水平低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