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儀翠屋 純色年華系列 玻璃種翡翠K金配鑲彩色寶石耳墜
玉是有靈性的,所以自古以來,母親會把它作為嫁妝輕輕戴上女兒的身,把一份圓圓滿滿的祈愿寄于其上。美玉此后日日感受女兒的喜怒哀樂,同溫同暖,如同母親的牽掛。金是有品性的,所以婆婆會把它作為聘禮,欣悅地送給兒媳,寄托對小夫妻倆殷實未來的期望,而金子般經(jīng)久不變的品質(zhì)也是長輩希望他倆日后面對婚姻時應(yīng)有的品性。
正是金與玉自古在婚禮中所傳承的這種厚重情感,才讓回歸了中國文化的眾多新人,在選擇中式婚禮時越來越重視金、玉的價值,希望從自己開始,能選購到一件重量級的金、玉飾品代代相傳——既傳承了中式文化、家族感情,又擁有傳世的不菲價值。
金玉良緣——傳承千年的中國文化
男聘女嫁金玉無缺
男方先下聘,女方再帶嫁妝嫁進(jìn)夫家是周代就興起的傳統(tǒng)。古代聘禮與嫁妝中的首飾很豐富,因財力不同,其數(shù)量、種類不一。據(jù)晚清時江南富裕人家的一份嫁妝清單記載,嫁妝里的首飾包括金珠寶簪、金珠寶鈿、金珠莉簪、金釵、金戒指等二十余樣。
京津講究聘禮中有“八大金”
古代《夢梁錄·嫁娶》記載:富裕家庭,聘禮必有“珠翠、首飾、金器”;而仕宦家庭,聘禮要有“珠翠特髻、珠翠團(tuán)冠、四時冠花、珠翠排環(huán)”等首飾。時至近代,京津一帶講究聘禮中有“八大金”:金釧(鐲)、金釵、金戒指、金耳環(huán)、金簪、金頭花、金項鏈、金肚兜鉤等。從這些古代婚俗的遺痕中可以看出,首飾是聘禮和嫁妝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富貴金圓滿玉慈母相送寄真情
古人有個很重要的婚俗,即女兒出嫁上轎前,母親要親自送上一只繡有麒麟的“錦袋”,里面裝上金釵、玉鐲等珠寶首飾,寓意女兒婚后早得貴子、平順圓滿。許多傳統(tǒng)戲劇還常以這個題材作為創(chuàng)作之源,比如著名京劇《鎖麟囊春秋亭》就以此為題。
何等金玉堪稱傳家寶
經(jīng)久不衰的品性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
作為傳家寶,首選必須擁有經(jīng)久不衰的物理品性,金和玉,不懼水火、氧化的穩(wěn)定性,讓他們足以傳世萬代,相對于銀器、珍珠而言,金、玉更能在歲月的變遷中保持渾然天成的美。而早在商周時期,金玉就被廣泛運用于首飾中,作為婚嫁典禮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缺了金玉就稱不上是個完滿的婚典。
歲月沉淀的文化內(nèi)涵
中國人表達(dá)情感是非常隱晦和藝術(shù)的,婚典中也不例外。無論是父母,還是友人,要向新人們傳遞自己的祝愿,都希望借助有吉祥圖案的金玉珠寶來傳遞情誼。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妙處,就是常常體現(xiàn)在其婉轉(zhuǎn)的暗喻和指代的運用,中式金、玉珠寶的這些寓意是任何西式珠寶所無法傳達(d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