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南京西路上的上海工藝美術品服務部四樓珍寶館,正在舉辦“國石瑰寶——壽山石雕精品展”,三件林亨云創作的以熊為題材的壽山石擺件特別惹人注目:這些熊或坐,或爬,或嬉戲,或逐食,形神兼備,尤其在茸茸熊毛的表現上獨具匠心,那件《母愛》富有人格化的情感,更是可愛逗人。
林亨云,1930年出生,福建福州人,自幼愛好雕刻藝術,早年從事木雕工藝,師從陳發坦,70年代改業壽山石雕,擅長人物、動物圓雕,以尤擅雕刻北極熊及金魚著稱。他創作的眾多作品中,題材以動物為主,將木雕、牙雕技法運用到石雕中,他多次應邀赴美國、新加坡等國進行學術交流,其作品亦多次在全國各種大展中獲獎,其中《海底世界》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珍品金杯獎。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
因家庭貧困,加之對雕刻藝術的熱愛,13歲時,林亨云就踏上了從藝之路。一開始跟著舅舅學習龍眼木雕。“剛開始學的時候,買進來的木頭在雕刻之后仍以同樣的價格賣出去,就為了用賣出去的錢再換新的材料,用來練手。”為了使雕刻作品惟妙惟肖,少年時的林亨云留意觀察身邊各種小動物的習性和體態,一邊看一邊模仿。經過十幾年的刻苦鉆研,20多歲時,林亨云就蜚聲藝壇。當時藝術界如此評價青年林亨云:“以擅刻動物著稱,他所雕刻的熊,比例準確,形象逼真。”1970年,40歲的林亨云開始研究壽山石雕藝術。從此,用藝術賦予石頭生命,成為他畢生的追求。
林亨云一生經歷豐富,石雕藝術自成一體,別具風格。他的特點在于不僅掌握了石雕傳統技法,而且吸收了木雕、牙雕的藝術長處。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林亨云已經培養了許多弟子,而老人獨特技藝的最為地道的繼承人是其子林飛,現在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目前,老人的女兒和孫女也加入到了學習石雕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