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精神的闡意
陳世英在十六七歲當寶石學徒的時候,便對西方的雕刻產生了興趣。他對意大利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進行潛心鉆研,對人體的肌理進行深入探索,將對人體五官比例結構的心得體會運用到花鳥魚蟲的創作上面。陳世英不斷追求廣泛的創作空間,將光與影巧妙地運用到作品當中。他認為,西方當代藝術的抽象主義激發了他的想象力,使他不斷沖破現實的樊籬,達到形而無境的境界。
陳世英認為,創作者和珠寶之間具有兩種關系。一是物質關系,主要指創作者對珠寶工藝和技術的把握;二是精神關系,是指兩者在情感和創意上的交流。寶石的樣子雖然顯而易見,但其體現的精神卻浩瀚無垠,山川江海都容納在寶石的情懷當中,這便是珠寶的價值。
陳世英指出,創造作品時要心如明鏡,才可以創作出上上之品。天工開物 在乎一心,工藝的操作如同烘焙咖啡一樣,將不同的咖啡豆混合,加上愛心烘焙出的咖啡會更加香濃。
陳世英融浮雕和陰雕及寶石的特性于一體,獨創“世英切工”,并以光學、色彩學和人體工學等為底蘊,深化創作,使寶石互為依存,共生共息,也使作品的內涵更加完美。
吸收文化的精髓
陳世英說,在創作時,他往往抽空自己,因為空才是力,使自己從作品中脫離出來,以一個嬰兒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即《佛經》上所說的童觀,以此來激發心靈的狀態,達到忘我的境界。
陳世英指出,許多珠寶作品都將民族精神、人生感情、宗教和愛意融入其中。他以《禪》、《莊周夢蝶》等作品,闡釋了他的作品要達到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圓融境界的目標。
擁抱環境的改變
陳世英指出,香港珠寶業經歷了從OEM到ODM的成長,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業界有必要深刻反思一下何去何從。
他認為,必須從文化和藝術的層面來打動消費者,發掘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的精神家園,因為當前最重要的是消費者的心理得到安慰,使他們對發展充滿信心。他舉了刻舟求劍的事例,來警示香港珠寶業者不能固步自封,并且號召珠寶業者要共同勉勵,擁抱改變。
作者:張正虹 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