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類收藏品的促銷廣告可謂無處不在,它們包攬了很多傳媒的廣告板塊,恍若幾年前的醫藥保健品市場,細數收藏品的營銷手法,無一不與醫藥保健品的手法雷同。其主要運用三種手法:
一、制造概念。
收藏品的概念多以題材為主,如主打奧運牌的(歷屆奧運會徽大全套、奧運鳥巢、奧運銀盤等),人民幣系列、郵票系列、書畫系列等,大多以黃金白銀作為產品的材質,借助貴金屬的稀缺性立足于市場。據統計,近兩年光北京奧組委審批的就有幾千個奧運收藏品,再加上普通收藏品,其數得以萬計。因此,產品開發和概念的優劣,對銷售的好壞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現在市面上所謂的藏品大多借此進行宣傳。
二、銷售手段。
建立連鎖店、商場專柜、電視購物直銷等是主要的銷售方式,并且發展迅猛。這種方式也使得“藏品”充斥著整個市場。
三、宣傳手法。
文案寫法、廣告腳本的創意,完全與醫藥保健品的形式雷同,如概念、利益點、科技背景等。據檢測,投放上采用連續性的轟炸。現在,翻開報紙,打開電視,以往亂七八糟的醫藥保健品廣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類收藏品的廣告(如清明上河圖的黃金卷、毛主席手表、中國紅瓷、偉人紀念金幣等),收藏品正處在激情燃燒的時刻。
那什么是收藏呢?我們走訪了許多業內專家,得出結論是:收藏是以稀為貴,以奇為貴。然而,看看當下,收藏品的同質化現象已經顯現,成千上萬種收藏品如何選擇,要開發出一件新的藏品談何容易。況且很多商家,喜歡模仿和跟風,產品的特點又如何顯現。在“稀”上,都稱限量,限量30萬套,限量30萬套這還叫限量么?況且明里是限量,保不齊根本就是不限量。單從產品上,我們認為就已經違反了收藏行業的本質。
同時,收藏行業里還有一句話,“所謂的收藏品都不是賣給懂收藏的,是賣給不懂收藏的人”,都是拿“升值”作為忽悠的主題。上一次當容易,再讓別人上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媒體的教育,消費者自己的感受,不出兩年,普通老百姓都會成為收藏行業的專家,他們都會深知這里面的彎彎繞。看看電視里的“某某某老總”唾沫橫飛在介紹收藏品,惡俗的形象和營銷手段使消費者的信任感消失殆盡。
根據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任何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形成一到兩家企業壟斷的格局,目前收藏品市場異常火爆,壟斷局面已經形成,已在近些年形成了收藏品領域的最響亮品牌,這是市場機會。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本質,需要抓住產品的開發、概念的設計、傳播和銷售方式等等才能更好的做大、做強貴金屬藏品。
物極必反,整個社會是一個矛盾體,去年股市大部分時間持續走高,免不了今年的狂跌。貴金屬價格的持續攀升,大大影響著收藏品市場的火爆。現在大多收藏品都是以貴金屬作為基礎的,一旦貴金屬跌了,那些買了很多貴金屬收藏品消費者的恐慌和即將入市的消費者會是什么反應?所以認清真正的藏品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才能在收藏的浪潮中站穩腳跟,讓您在貴金屬的收藏領域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