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白一部《夜宴》看罷,沒記住別的,只記住了葛優用來給章子怡按摩的那個白玉把件。用一位玉器收藏圈里人的話說:“這塊和田白玉要是留到現在,得多少錢啊!”
10年間,新疆和田白玉的價格翻了10倍以上,1公斤籽料的價格甚至達到了100萬元;而玉雕大師的行情也是不停看漲,5年內不但工資翻了5倍,而且一件作品的價格也漲了5倍以上。
有人驚嘆中國的玉器市場瘋了,而更多的人開始把錢投入到了這顏如玉帶來的黃金屋中。
中國人歷來是最講究玩石頭的,米芾養塊上水石每日“要觀其能否破皮吐新”,王陽明愛端硯“夜夜與愛石共眠”,吳昌碩有12塊田黃印章“畫畫皆有痕跡”。中國人與石之間講求的是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內斂而不張揚,不像西方人愛鉆石,看的是切割工藝,講的是光學折射,感覺卻是冰冷奪目。這樣說來,能把中國人愛石的感覺展現到極致的,唯有玉。因為玉出于石而精于石,“性溫婉而不易得”,質地細膩,初看就像能看出水來,但又堅硬得難以雕琢……正是具備了這些特性,所以自從中國人發現了玉,就一直對其倍加追捧。
早在商周時期,玉就以禮器的形式出現,但受限于采集。那時的材料不少采用的是玉礦的邊沿和巖石交界之處的邊石,一塊真正無瑕的美玉極為難得,否則也就不會有后來的和氏璧的記載了。由于玉的產量極低,所以中國的歷朝歷代,玉都是作為進貢之用,因色澤不同,大體分為白、黃、青、碧、墨等幾種,因產地不同又有岫玉、新山玉、密玉、獨山玉等等之說,而在眾產地中以新疆和田產的玉“透、細、潤”為最佳,明代以前的古人倘若得到一塊和田玉,多用在朝服的帽帶之上,形制合適的,加以雕琢,成為把件,日日在手中把玩,但這些都是有權勢之人的奢侈品。明代之后,采石工藝有所提高,新疆和田玉的數量有所增加,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和田玉的交易,但“尖貨”仍把握在王公貴族手中,比如清時規定,新疆地區每年需向朝廷進貢和田玉4萬斤,之后,原料先由造辦處挑選,剩下的才進行賞賜。和田玉之價值,可見一斑。據統計,近10年來,風行中國歷史的和田玉原料價格每年遞增都在30%以上,而近兩年的增幅甚至超過了100%。由此可見,買塊好玉,即使短期內不能升值,也可以用來保值,至少不會貶值。
貴賤之因
和田玉的價值之所以如此之高,不但與它的質量有關,而且與它的產量關系也是密不可分。和田玉只產于新疆,存量相當有限,而隨著中國人幾千年的開采,留下的已經是微乎其微了。而且按照存在方式,和田玉又有籽料、山流水(或稱戈壁灘玉、新礦玉)和山料(山產玉)之分,相比質地而言,存于水中萬余年的籽料要比從戈壁灘上撿來的山流水,或是從山上采下的山料好得多。但要想獲取籽料,就只能在滿是鵝卵石的河床里尋覓。每年的洪水期后,采玉者會沿著河床一字排開,長逾百公里,采玉工有數千人,以機械、鎬釬、鐵鍬等方法挖掘,一尺一尺在河床卵石中尋找,直如大海尋針一般。很多采撈者往往辛苦數月而一無所獲,若采撈到三五個籽玉者,不論大小,皆如獲至寶。由于籽料只出產于新疆玉龍喀什河流域,而且每塊籽料的形成都需要經過自然河流千萬年的沖刷和碰撞,大料很少,所以籽料原料的價格代表了和田玉高檔原料的整體走勢。
2006年,和田玉籽料的產量在3噸左右,山料的產量不超過200噸。目前,白玉山料的市場平均價格在4000~20000元/公斤,白玉籽料的售價已經難以量化,每公斤的售價可能是幾萬元、幾十萬元甚至更高,形狀、表皮尤其好的籽料按塊出售。在今年8月份新疆舉辦的“玉石文化旅游節”上,一塊重90克的帶皮的和田白玉籽料的售價創下了20萬元的紀錄。
相對于被大眾審美所接受的白玉來說,和田青玉、碧玉、墨玉原料的價格相對要低一些,同樣質量的籽料,碧玉每公斤的售價平均在8000~15000元之間,墨玉與碧玉接近,青玉與青白玉原料價格要低一些,但每公斤的價格也超過了千元。至于黃玉,籽料已經極為罕見,現在質量好的山料價格已經達到了白玉籽料水平。1996年,夏影以3000元的價格在新疆旅游時買下一塊和田黃玉籽料作為旅游紀念,而今這塊230克的原料價格已經有人出到了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