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之所以成為“世界鐘表之都”,原因則要追溯到16世紀。當時,日內瓦城中的改革者Calvin下了一道嚴厲的命令:在日內瓦城,人人禁止佩戴珠寶首飾。他萬萬沒有料到,他的禁令卻促使了鐘表業的誕生。珠寶首飾商為了不使他們被淘汰,就開始致力于鐘表制造業。后來,日內瓦鐘表更成了瑞士的國禮。1955 年瑞士日內瓦召開了國際和平會議后,多國政要,諸如英國首相艾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等都收到一個特殊的禮物——日內瓦著名表廠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制造的手表,在每一只手表上都有這樣的文字:“May this watch always show happy hours for you, yourself, your people and the Peace of the World(祝愿此表能為您和您的人民以及世界和平帶來歡樂的時光)。”這句名言至今還常被人們談起。
一月的日內瓦城里還積著雪。人頭攢動的SIHH會場似乎并沒有感應到金融風暴帶來的寒潮。在我穿上旗袍趕赴Hublot手表位于Swissotel的晚宴當晚,瑞士鐘表業無人不識的商業奇才Jean-Claude Biver在席間演講:“如果不是每天看報紙電視,我根本感受不到經濟危機!全世界都愛瑞士鐘表,我們怎么會有危機呢?”
陀飛輪大道上的新廠房
日內瓦近郊的Plan-les-Ouates區,聚集了包括江詩丹頓伯爵在內手表制造商的總部所在,從會展中心開車前往大約10分鐘就可到達。有歷峰集團投資新建的這兩個全新總部,除了有更大的產能和更集約的功能外,在美學建筑方面也可圈可點。不同于日內瓦市中心建筑古樸典雅的風格,Plan-les-Ouates這兩個占地都在三萬平方米的制表工廠,卻十足是大膽前衛的現代風格,除了表迷外,建筑愛好者也值得一游。
伯爵在日內瓦的表廠
江詩丹頓的總部大樓于2004年開始啟用,由出生于瑞士的法國建筑師Bernard Tschumi設計,經過兩年時間的籌劃以及18個月的密集工程,所使用的混凝土及鋼架合計用量相等于8300萬枚重100克的腕表之總重量。
還未走入位于No.10,Chemin du Tourbillon(陀飛輪大道10號)的大樓內,遠遠已發現建筑師金屬外殼頂部下使用了大量的玻璃,本以為只是徒外形透明好看而已。走進后才明白,充足的自然采光對其中大約170名員工,特別是制表師的日常工作帶來多么大的方便,江詩丹頓每枚機芯、腕表的表盤及表殼均以人手修飾,精鋼表面則有系統地以人手打磨和拋光,這也是設計師如此重視室內空間的方便度、深度和透明度的原因。
江詩丹頓總部大樓之設計概念源自柔軟細致的信封。這座大廈外層以金屬包嵌,內部則以木材為主。外表精細雅致,室內則舒適和諧。建筑師以偌大的平面玻璃造成敞開的信封設計,讓陽光可于北面迎入,透進南面。為與這個金屬與木材的信封設計形成對比,大樓內的主要設施均以玻璃制成。例如大堂、橫跨樓層的樓梯、通道和電梯均以玻璃制成。其承托結構則以堅固的混凝土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