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本中“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一把石斧換一石米”的插畫,描繪了貨幣發展的起源;《天工開物》記載著從煉銅到鑄造的古老工序,令人心生向往。
3月24日,在湖北經濟學院錢幣陳列館,記者零距離接觸到先秦時代至今的1500多件藏品,它們一一記載著朝代更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古錢幣姿態萬千
精致的陳列柜里,圓圓的海貝靜靜躺著,仿佛還殘留著來先秦時代古老海岸的氣息;銹跡斑斑、貌似小鏟的“空首布”,一頭留有可以插入柄的的孔,是從農用工具演變而來青銅貨幣;橢圓形的“蟻鼻錢”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鑄幣,其上多有陰刻鑄就的錢文,像極了人的眼睛和口鼻,又被稱為“鬼臉錢”。
還有的錢幣形似鋒利的戈,有的似靈動的魚,有的似堅實的橋,這些“非主流”造型的貨幣,都曾先后登上貨幣流通的舞臺。
前身竟是佛像
錢幣上奇怪的符號常令人浮想聯翩:為何唐朝“開元通寶”錢幣上,多有細而彎的凹痕?相傳,鑄錢工匠們進呈“開元通寶”錢幣蠟樣時,皇后無意掐了一下,留下了一個細小的甲痕。工匠們以為這是皇后有所用意,不敢妄自改動,按此標準鑄幣。
該館管理人員張樂介紹,“甲痕”傳說只是民間附會,實際上,這種“月文”是工匠們為區分鑄錢的爐而加的標記。
面對一枚陳舊的銅錢,您能想到它的“前身”是尊貴佛像嗎?周世宗時期,鑄錢銅材也極度匱乏。皇上下旨,廢天下佛寺,毀佛像銅器以鑄“周元通寶”。民間則相信這種錢幣可防病消災,保佑平安。
親手“制古錢”火眼辨假鈔
在古錢幣零距離接觸區,十幾條銅錢串成的幕簾仿佛隔離了時空,參觀者不僅可以觸摸到銅銹斑駁的古幣,還能將6斤多重的一貫銅錢系在腰上,感受“沉甸甸的富足”,也能用銼子將錢幣打磨得圓滑,親歷制幣的的最終步驟。
“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說法流傳了千年,神通廣大的金錢讓不法造假者鋌而走險。隨著造假技術的翻新,參觀者可走近人民幣防偽辨假區,借助先進科技,學習識別真假鈔票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