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古玉
專營漢玉的張先生的店鋪很小,恐怕也是由于漢玉價值太高的緣故。談起如何鑒別真品贗品并能收藏投資到具有升值潛力的古玉,他給出了專業意見。
收藏一件玉器,首先要了解它的材質,然后是制造年代、工藝水平及用途。其中了解玉器的制造年代最為困難。
第一,要看質,也就是識別新玉與老玉。老玉的表面有一層氧化的玉皮,俗稱“包漿”,似秋梨的皮,與玉的天然色有明顯的區別,而新玉是沒有的;另外玉質應以溫潤、縝密、光澤如脂肪,半透明而顯敦厚拙樸者為上;若粗糙干澀,無光澤,毫不透明又有瑕為下。
第二,在確定了玉質優劣下,需要識別古玉制造年代,由于時代不同的玉器各自紋飾特點不同,因此了解紋飾能判斷玉器制造年代。如果一件原本屬于商代器型的玉器,紋飾卻帶有某些戰國紋飾特征,那么這件玉器或者屬于舊玉后改,或是后來的仿古制品。這就需要到博物館去觀摩展品,還要經常翻看有關的玉器圖冊,觀察得越仔細,掌握的時代特征越多,識別能力就越強。
第三,要了解歷代玉器的形狀特點。因為許多玉器的形狀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例如漢代的玉杯多呈現細高筒狀,而唐代的玉杯矮而闊。往往通過一件玉器的形狀特點就能判斷它是哪個時代的作品。例如,目前的舊貨市場上常能看到仿制的商代玉戈,這些玉戈在形狀上與商代作品差不多,又進行了做舊處理,但這些作品往往較商代玉戈厚,戈上的脊線又無商代作品特征,據此可識別為仿品。就器物的形體而言,以盆、尊、佛像等大器為貴,飛禽走獸次之,水族之物又次之。至于玉質好,琢工好,構思巧妙的成品玉器,則成為無價之寶。
第四,要了解各時代玉器的加工特征。這些特征主要表現在開片、鉆孔、紋飾雕琢和表面光澤處理幾方面。在新石器時代,玉器制造中就已出現了線切割技術,玉器上往往留有線切割痕跡。古代玉器則以有孔者為多,鉆孔技術又隨時代不同而有變化,商代以前的玉器,孔徑變化很大,或兩端直徑大、中部小,或一端大,一端小,這類孔在近代仿古玉中也曾出現,但在孔的形狀、內壁光澤上與古玉不同。周代之后某些玉器的鉆孔也有特征,但差別細微。在紋飾雕琢方式和表面光澤處理上,歷代玉器也有所不同。例如戰國、明代、清代的許多玉器上都還有玻璃光澤,但戰國的玉器顯得光澤含蘊;明代的玉器光亮而剛硬;清代的玉器則顯得滑軟。
總之,需要多看,多研究,不要輕易沖動下手,張先生特別提醒,對那些著錄上有記載的古玉,價值高,但假貨贗品也多,要特別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