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芳編寫的著作
“我在故宮呆了四十多年,一直搞雜項陳列工作。”
“沒有專門培養,靠自己摸索。”
“那時我們工作都不甘落后,想盡辦法增加知識。”
……。
現年79歲的李久芳先生,雖然行動有些不便,但是精神矍鑠、身體康健、氣色紅潤。一進門,李先生便跟筆者聊開,他幾句話便把自己的鑒賞人生高度概括,令筆者心悅誠服。
李久芳,雜項玉器鑒定專家,1930年生于河北撫寧。現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鼻煙壺研究會理事、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曾主編《故宮博物院藏元明清雕漆》、《全國出土文物珍品選》、《中國玉器全集清代卷》、《金屬胎琺瑯卷》、《竹木牙角雕刻卷》、《清代鼻煙壺卷》。他在雜項和玉器鑒賞方面頗為了得,堪稱是一位大鑒賞家,讓我們一起分享李久芳先生的鑒賞人生。
初來故宮,與玉結緣
1952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立即限期發動群眾開展“三反”斗爭的指示》,要求各單位立即按限期發動群眾開展斗爭,將“三反”運動推進高潮,故宮也由此陷于旋渦中,當時甚至有謠言稱要火燒故宮。作為保護故宮周圍安全的警衛隊成員,21歲的李久芳同楊臣彬、李輝炳等一批人由部隊調往故宮。一年多以后,李先生又被調往故宮工藝組陳列部,從此,便朝夕與陳列工作為伍,四十多年如一日。
“陳列工作牽涉到文物的方方面面,各種東西都有,所以各方面內容接觸得比較多。”李久芳回憶著說道。李久芳被分到工藝組,工藝組接觸的內容也比較雜。在故宮,青銅器、陶瓷、雕塑等幾個方面由一個專業組負責,其它雜項歸到雜項組,另外有專門搞漆器和琺瑯器的。漆器、琺瑯器主要是由故宮收藏,內容比較集中,在故宮以外是比較少見。故宮收藏是一項復雜而嚴謹的工作,從庫房提貨到展廳布置,都有專門分工。工藝組的雜項方面,還有些歸屬于工藝部分的,如玉器、牙角雕刻、漆器、琺瑯、景泰藍等,這恰恰是他一直以來所從事的陳列工作對象。
“相材取碗料,就質琢圖形。剩水殘山境,桐蔭蕉軸庭。女郎相顧問,匠氏運心靈。義重無棄物,贏他泣楚廷。”清代乾隆三十八年,皇帝把一塊和田青白玉的下腳料送往蘇州雕刻,遂得到一塊描繪著迷人的江南庭院景致的玉飾。此玉巧奪天工,乾隆不禁為之著迷,這首詩就是他在玉器上部所題的詩。這塊玉飾叫桐蔭仕女圖玉飾,是根據油畫《桐蔭仕女圖》冊改制而成的,惟妙惟肖,堪稱藝術瑰寶。
六十年代,李久芳把這塊玉雕從故宮的庫房提到古代藝術館展覽。這塊玉雕因其意境幽美,精雕細琢,活靈活現,以及從下腳料到無價之寶的神奇蛻變,理所當然受到時人的熱捧,當然也深受李久芳喜愛。這件事,也是李久芳在故宮陳列部工作時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這對他以后從事玉器鑒定之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這樣說,這件玉雕促使他與玉器結緣近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