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改革開放的第二年,小時候,看見大人們手中花花綠綠的東西覺得很好玩,我就想上前摸一摸,后來懂事了,才知道那花花綠綠的東西叫錢。此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剛剛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與六、七十年代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同時流通使用,偶爾還能看到糧票、油票等。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中國人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一時期流通的第四套人民幣發揮了巨大作用,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第三套人民幣漸漸的銷聲匿跡,糧票油票也不見了蹤影。但對那花花綠綠的模糊印象,一直留存在我童年的記憶中。
直到上了大學,一次我偶然路過運河邊上的太白文化市場,看見了久違的童年的花花綠綠:一元是紅紅的拖拉機手,兩元是綠綠的車床工人,五元是黃黃的煉鋼工人,十元是以前人們常說的“大團結”。面對它們的誘惑,我毫不猶豫的花高于面值的價錢買了下來,從此進入了錢幣收藏領域。
我曾經埋怨過父母為什么沒有存放一些第三套人民幣,如果存放了,我就不用花高價購買了。父親解釋說, 80年代的中國家庭,普遍清貧,收入很低,一個錢恨不能掰成兩個用,根本存不住,更別說什么收藏了,進入90年代,人們的生活才逐步改善,但是也很少聽說收藏錢幣的。
聽完父親的話,我若有所思,是呀,人們只有先解決了溫飽問題,才能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現在生活富足了、有盈余了,人們才能盡情的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帶來的樂趣,消費提高了,投資增加了,收藏品市場也隨之繁榮起來。
2005年大學畢業后,我才真正開始了錢幣收藏之旅。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收藏”,此時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正是古玩、玉器、書畫、錢幣等收藏的大好時機,無論是欣賞把玩,還是投資增值,都體現了中國人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世紀之交,國家發行了99版第五套人民幣,2005年又發行了05版,第四套人民幣正在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退出歷史舞臺,進入收藏品市場。隨著時間的推移,第四套人民幣就成了“寶貝”,所以現在存放一些是明智的選擇,一來可以為后代留下點歷史印記,二來可以投資,期待其增值。
現在除了收藏紙幣、流通幣,我也開始收藏金銀幣。中國金銀幣把中華五千年文明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了濃縮、凝鑄,不僅是收藏鑒賞的傳世精品,更是投資增值的最佳首選。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中國金幣總公司及各地經銷商的大力宣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金銀幣、喜歡金銀幣,收藏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們的生活天天都在發生著變化,日子越過越好,我們手中司空見慣的錢幣從平常的流通物變成珍貴的收藏品,“昔日尊貴金銀幣,進入尋常百姓家”,正是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生活變化的最好證明。
我愛錢幣,愛它們包含的深厚的文化知識和歷史意義,更愛它們所反映出來的國家和人民生活變革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