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寧夏民間收藏家趙培祥收藏一些骨質錢幣,這些骨幣皆為布幣,大小完全相同。外形為梯形,高6厘米、上寬1.5厘米、下寬2.5厘米,厚0.3厘米。有的有銹跡,有的沒有銹跡,基本是淺綠色。正面皆是篆書“大布皇千”四個字,背面則是星象符號,區別就在符號上。有的符號刻在左邊,有的符號刻在右邊,有的符號刻在中間。這些符號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趙培祥考證,這些符號均為彗星圖案。每個彗星圖案均由彗頭和彗尾兩部分組成,底部一個圓圈代表彗頭,但又有實心、空心和大圈套小圈的區別。彗尾的主枝有1枝的,也有2、3、4、5、6枝的,有的主枝上有小枝,有的則沒有小枝。有小枝的,小枝也是多少不等,小枝的朝向,有朝向一邊的,也有朝向兩邊的,沒有一個圖案是完全相同的。每個圖案都有名字、都有含義。據介紹,最早的彗星圖案,多是帝王為出行占卜用的。
有專家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畫上就繪有21種彗星圖案。而趙培祥所收藏的骨幣上的彗星圖案,除部分與馬王堆帛畫上的圖案相同外,還有部分圖案是馬王堆所沒有的,這就更令人對它們刮目相看。
趙培祥告訴記者:經有關部門檢測,這些骨幣均為象牙制品。他認為,這些骨幣應屬于王莽時期。當然,也有人對這些骨幣的真偽存有疑問。
據趙培祥介紹,這些骨質錢幣,均和“骨簡”一樣來自寧夏鹽池縣張家場漢代古城遺址。不久前,記者與趙培祥等人一起踏訪張家場古城遺址時,看到趙培祥與張家場的村民確實很熟悉。據說,他的很多收藏來自張家場。
既然骨幣與“骨簡”都是來自張家場,那么它們的命運也將與“骨簡”息息相關:如果“骨簡”是真的,它們也可能是真的;如果“骨簡”是假的,它們也可能是后人偽造的。因此,有關人員希望在鑒別“骨簡”真偽時也將它們一并鑒別,讓這些實物相互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