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盛世的宮廷玉雕常體大厚重,極富廟堂華藻之美。其中用料最大、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貴、雕琢最精,器形最巨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就是“大禹治水”山子。
“大禹治水”卓立如峰,峭壁崢嶸,瀑布急涌,古木參天,聚集著鑿山導水的勞動大軍,是中國玉器史中的一件瑰寶。
乾隆為博千古之名,親自籌劃了這項盛舉,玉料從新疆運到北京歷時3年多,用大運河發送揚州,由蘇揚玉工歷時6年琢成,玉山運達北京后,擇地安放,刻字鈐印,又用兩年工夫。
嘉慶之后,社會經濟日趨衰落,皇帝也沒那個心情去玩玉。乾隆這一壯舉真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恐怕也是他沒有料想到的。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乾隆年間,全社會愛玉成風,玉器種類極為豐富,從大型山子到小型佩件無所不包,現代傳統玉器幾乎都是這時候出現的。那時的制玉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明代的“陸子剛”時期,可以說,只要想得到的款式和圖案,就沒有做不到。
成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的“桐蔭仕女圖”山子,就是俏色玉中的佼佼者。
這件作品中,上面是數輪圓筒瓦,庭院西側壘著太湖石,周圍桐蕉叢生,繁密茂盛。院外一妙齡少女,手持靈芝,輕盈地向徐開的院門走去。門內另有少女雙手捧盒,向門外走來。一道細細的門縫,為作品帶來了靈動之氣。
但是,誰能想到,這件寶物竟由一塊琢玉碗時剩下的棄料雕成。原來的廢料既有裂痕,又有橘黃色的玉皮子,但琢玉大師將裂痕變成門縫,把皮子琢成梧桐、蕉葉與覆瓦、壘石,化腐朽為神奇,終成一件價值連城的珍品。
乾隆皇帝特制“御題詩”和“御識文”命人陰刻于器底。詩中說“義重無棄物,蠃他泣楚廷”,高度贊揚了玉工慧眼識良材的“高義”,可比古代的卞和。
玉器最重要的不是做工,而是設計,在大師眼中,任何材料都會變成精品,問題是你有沒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顆充滿愛與創造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