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馬尾的楊先生將一枚黃金戒指拿到一家珠寶行修補,交給工作人員前,楊先生特意將戒指稱重,顯示是1.4克。但他取回戒指時發現,戒指的重量變成了1.35克。珠寶行工作人員解釋稱這是正常損耗。楊先生投訴至馬尾區消委會。后經調解,商家同意為消費者補足差額。
去年9月份,張女士將一條重46克的黃金手鏈拿到家附近的一家打金店清洗,當時她一直盯著打金店工作人員清洗,也沒發現異常,清洗完她就付錢走人了。但事后她將手鏈拿到另一家珠寶店稱重時,發現變成了45.5克了。工作人員告訴她,很可能是清洗時被偷金了。張女士向消委會投訴,但由于缺乏證據,她只好吃啞巴虧。
昨日,業內人士王先生向記者曝料稱:“上述兩個案例就是珠寶行業中存在的典型‘潛規則’——偷金。”
據王先生介紹,不良珠寶商常見的偷金手段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是稱重天平上做文章。根據《貴金屬飾品質量測量允差的規定》,貴金屬首飾重量的誤差允許為±0.01克,這就要求商家配備分度值為千分之一的計量工具(第三位數字用于四舍五入),且計量工具每年都要經過質監部門的檢測核定才能使用。但有的黃金回收加工點、打金店為了偷金,使用一些未經核定的秤作弊。有的則是在托盤上動手腳。即商家準備兩個托盤,一輕一重。當消費者拿黃金來加工首飾,就把金子放在輕托盤里,加工好后,再把金子放在重托盤里,這樣就能利用天平之間的重量差異達到偷金的目的。
提醒:消費者最好選擇正規、大型珠寶店,不要圖便宜選小店;如果對商家的秤不放心,可要求其提供質監部門出具的檢測核定證書,并要查看證書是否在有效期內;最后加工完首飾后,應要求商家詳細填寫購物單據,也可要求商家共同到有關部門去復秤。
二是不良商家清洗時用“王水”偷金。貴重金屬首飾的清洗一般使用的是低濃度的鹽酸溶液,這種清洗液不會溶解黃金。但有些不法商家在使用的鹽酸溶液中加入了硝酸,這種鹽酸和硝酸的混合液就是“王水”。“王水”能溶解黃金、白金等貴重金屬,浸泡時間越長,溶解得越多。事后,商家只要通過簡單的化學反應,就能將溶解在“王水”中的黃金還原出來。
提醒:清洗貴重首飾時,一定要選擇信譽好的正規首飾店,清洗前后都要稱重,且雙方均要對重量簽字確認。如發現經營者存在欺詐等行為,應及時向協會、工商等舉報。如果不放心在外面清洗首飾,市民在家也可用堿性肥皂、洗衣粉、洗潔精等自己清洗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