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曾經是很嚇人的名字。在克勤克儉的中國傳統語境下,這東西的另一名字叫敗家玩意。但后來我們知道,奢侈品的功能不僅局限于敗家,還能提高生活品位,改善生活質量。奢侈品也因此擺脫了“富人專享”之身份,漸漸走入尋常百姓家了。
從全球范圍看,使用奢侈品(即國際名牌消費品,如服飾、箱包、皮鞋等),中國人是新興群體,但這一群體的購買力和購買欲望都十分強大。據報道,值此金融危機時刻,國外眾多奢侈品專賣店均大幅打折銷售以應對,結果引得中國顧客以搶購大白菜的氣勢飛奔而去,將很多國際名品掃蕩一空。這些搶購者中,不乏工薪階層。很多老外被中國顧客的“有錢”所嚇倒,不少西方媒體還學會了“上綱上線”,稱“只有中國才能救世界”。
跑到國外去買那么貴的東西,在中國的傳統消費者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買東西的習慣是試完之后要件新的,結賬之前看了又看。雖然有“三包”規定,但還是得走這“程序”,怕的是回頭商家不認賬,或者跑腿麻煩。但是,這些出國“血拼客”為何這么大膽子?理由無非兩個,第一,他們信得過奢侈品的品質;第二,奢侈品的品質和售后對得起他們。
一位經常在國外購買奢侈品的朋友說,奢侈品除了價格“霸道”,其他方面都非常“體貼”。就拿售后來說,奢侈品一般都能“全球聯保”,很多奢侈品都敢“終身保修”,有些奢侈品對換貨的期限長得超乎我們的想象,竟可達24個月。而在處理售后問題時,奢侈品商家的服務也往往能“好”得超乎我們的想象。
至于“退貨”,奢侈品的證書上卻幾乎都沒有提及。我這位朋友常買奢侈品,也從沒想過這問題:“既然買了,既然喜歡,為何退貨呢?”看來,奢侈品的商家和消費者擁有共同的邏輯:因為至愛才購買,買了不會有問題,所以,不存在退貨問題。也許正因如此,“奢侈品不退貨”才成了“國際慣例”。
但是請注意,這個邏輯和我們常見的消費過程有著很大差別。我們的邏輯是:因為喜歡才購買,買了經常出問題,出了問題真討厭,于是,“退貨”的心態就產生了。于是,和奢侈品的規矩相比,我們的商場多了“退貨”這一“包”。
也正因為“三包”的存在,當奢侈品大舉進入中國的商場時,才和我們的消費者、消協、相關法律法規(所有這些問題,我們用“3·15 ”一言以蔽之)出現了一些“摩擦”。正如本報今天報道的那樣,奢侈品來到我們的商場,而它們的規矩并不符合我們的規則。我們的制度和習慣要求奢侈品退貨,而奢侈品依然故我,堅持決不退貨;而遇到質量問題時,奢侈品的規矩是問題皮鞋需要返回意大利才能定論,這一繁瑣過程我們的消費者又很不適應。
實際上,讓出現質量問題的皮鞋去國外走一遭,這正是奢侈品負責任的表現;但決不退貨的說法,也許是基于質量過關的前提,可這在我們看來卻屬于“態度強硬”,不合情理。
上面說過,中國人是奢侈品消費的新興群體。尤其是在國內接受奢侈品“啟蒙”的消費者,對于奢侈品的規矩肯定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另一方面,奢侈品大舉進入中國,對于中國的國情、民情也必須做好隨俗為變的準備。
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愿意購買奢侈品的中國消費者會越來越多,能夠接受奢侈品概念的中國消費者會越來越多,而越是這樣,奢侈品越應該為中國消費者著想,不要以為中國消費者是“很傻很有錢”的一群,從而大肆施展瞞天過海之能事。尤其是當廠商通過代理商來接觸中國消費者時,可不要價格“奢侈”著,售后服務卻變得“廉價”了。如果這樣,不僅消費者不買賬,消費者協會不答應,中國的法律法規也不會客氣。真到那時,奢侈品恐怕就要付出“奢侈”的代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