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新朝鎏金貨泉
王莽新朝鎏金錢
歷朝歷代鑄造的錢幣種類繁多,數不勝數,除了用于商業流通領域的錢幣,還有一些不進入流通領域的錢幣,當天見到的一枚鎏金錢就是其中的一種。這枚錢幣個頭不大,通體鎏金,一面有“貨泉”字樣,另一面為素面,保存完好,無使用痕跡。錢幣鑒定專家于倩老師稱,戰國、西漢就已經出現鎏金錢,到唐代就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這種錢為特殊用途,不用于商業流通,通常在皇室貴族壽誕、祭祀、慶典等場所奉送或拋撒,以示喜慶、吉祥,或用于獎賞有功將士。正因為不流通,通常保存完好,沒有使用痕跡。它的形制也較厚重,與一般流通的錢幣有明顯差別。作為藏品,這枚王莽新朝鎏金錢目前市場價值在千元左右。
揭裱的學問
在各類收藏項目中,字畫是最嬌貴的藏品,怕水、怕火、怕霉、怕蟲噬鼠咬,不經意的人為毀壞更多。因而,字畫的揭裱,也就成為一門不可或缺的手藝。然而,揭裱的手藝有高低之別,對古畫或成全或毀損,結果大相徑庭。字畫鑒定專家張繼峰老師當天就借兩幅揭裱過的古畫給藏友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第一幅古畫是一幅蘭草,筆墨淡遠簡約,畫面已泛黃,雖不是出自名家手筆,卻也氣息古舊。畫作的絹布重新裱在一張新的綾子上,綾子雖新,卻質地粗糙。張老師說,絹不似紙,揭裱難度更大。紙打濕后會變得柔軟,而絹卻是質地酥脆,操作難度更大。張老師將畫舉起對著窗外,讓眾人看畫的背后,透過光線,可看到畫的背后揭裱的痕跡,凌亂的殘留物與畫幅當中一道明顯的斷痕一目了然。“工太糙!沒揭干凈,該修的沒修。”
另一幅經重新揭裱的古畫則要好得多。這是清代晚期張?的作品,畫面上是一株盛開的石榴花,簇簇紅艷,樹下的山石上蹲伏著一只貓咪,全神貫注地盯著水中的幾尾游魚,魚兒靈動無比,漾起絲絲柔波,整個畫面色彩清新,構圖豐富,動靜有致。新鑲的綾子質地精良,翻過來看背面,比較勻凈,也看不到明顯的裂痕或缺失。張老師表示,揭裱的工藝非常復雜,要經過熱水悶燙、清水淋洗、化學藥品洗霉去污、修補、全色、鑲綾子、敷綾子等多道工序,漿子、墨色的調制,紙張、絹的選擇都要求非常嚴苛,是非常細致的活兒,而且每一道工序都不是一蹴而就,有時候光全色就需要二十余遍,歷時月余,不僅要有手藝,對畫工的要求也甚高。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殘破的古畫經揭裱之后重現風采。揭裱的工藝對字畫的價值有直接的影響,好的揭裱工藝可以提升其市場價格,反之,會降低其價值,甚至將其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