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里是否還有老祖母留下來的銀手鐲?一代代傳給女兒,傳給兒媳,有種說不清的悠遠神秘。作家三毛、歌手齊秦都獨愛銀飾,在藏家眼中,每一件經過歲月沉淀的銀飾都是一個傳奇,既有投資收藏的價值,又有耐人尋味的美感,在青島收藏圈,銀飾已從雜項藏品中一個原本微不足道、花數十元錢就輕易可得的分支,變成了如今有價無市的稀罕物兒。
傳說從董小宛說開去
董小宛,秦淮名妓,自從認識了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就一直舍命相隨,歷經家破、兵亂、國變和疾患等種種磨難,據說臨死時全身不戴一樣首飾,唯有冒辟疆題過字的銀鐲不肯摘下來,她不能到冥間兩手空空,要有這么一件東西見證這個男人曾經愛過她。
2月10日,品著西湖龍井,再聽著從事收藏雜項研究的青島科技大學副教授朱紀娓娓道來這樣的奇情舊事,你會覺得眼前的銀飾都靈氣四溢,每一件背后都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朱紀告訴記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銀飾頗不入藏家的“法眼”,因為它只是雜項中一個極小的分支,是服飾中的一種點綴而已。但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一批先富起來的女性對古舊銀飾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熱愛和興趣后,銀飾收藏逐漸走紅。“十四五年前,花10元、8元就可以買一個頭釵、簪子,花30元、50元就可以買一個很好的戒指,現在一件精品的價格都得五六百元乃至上千元”,島城另一位藏家孫海濱告訴記者。
市場銀飾升值的“秘密”
古舊銀飾如此迅速的升值,朱紀認為主要還是依靠它的造型藝術和人文內蘊。我國發現和使用白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到了明清,民間更是“無銀不成飾”,古代銀器的制造包括雕銼、纏絲、鎏金、烤藍、鈿翠等十幾道工序,上百個過程,是傳統工藝美術中最玲瓏璀璨的例證。
從人文和歷史價值上來說,幾乎每一件銀飾都與人們的民間信仰、文化風俗和情感寄托息息相關,這也是讓許多藏家著迷的地方之所在。朱紀說,古代帝王擁有六宮妃嬪,妃子平時都是右手戴銀指環,輪到去帝王寢宮服侍時,則要在左手上戴銀指環,而有身孕時,右手戴上金戒指,女史登記時就會不列其名。耳墜的最初意義則并不在于裝飾,而是為了制約婦女過于活躍,提示她們行動謹慎。簪釵則常被用作男女間定情的信物,傳統美學以為,橫斜生姿態,所以釵插多橫斜欹側,以營造搖搖欲墜,溫婉可憐的柔媚之態,以表現女性的風情韻致,“釵光鬢影”、“玉釵橫斜”都是形容古代美女的經典意象。
行情精品銀飾有價無市
孫海濱告訴記者,現在精品老銀飾要么以家傳的方式存在民間百姓家,要么都在藏家手中,都不舍得輕易出手,現在雖然在收藏市場上銀飾的價格漲了不止10倍,但基本處于有價無市的狀態,淘到好東西很難。“有興趣的藏友可以去昌樂路文化市場看看,要找那些經營古錢幣的店鋪,此外平度、萊西等民間市場也可以逛逛”,孫海濱建議。此外,除了古代銀飾,現在少數民族的一些純手工制作精美的大型銀飾也可以作為收藏,同樣有較大的升值潛力。
朱紀則表示,中國各地出產的銀飾都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收藏者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重點收藏和鑒賞。山東、河南產的銀飾一般比較渾厚、拙樸,小件而有大氣象,但一般成色平平。山西的銀飾則形制大度,構思奇妙,又有人文底蘊,加之良工精做,遠觀近察均無懈可擊。福建一代的銀飾在風格上則比較繁復細膩,江浙出產的銀飾純度高、成色好,形制典雅,風格寫實。而苗族、藏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的服飾更是因民族風格強烈而有著特定的審美情趣。
淘寶跟拉箱的交朋友
由于銀飾大都在民間流傳,所以時下,一些走鄉串鎮的拉箱客往往能發現精品。因此,朱紀的經驗就是建立起自己的關系網絡,與拉箱的交朋友,讓他們淘到好物件兒時能第一時間告訴自己。
“一般我不太計較價格,只要在我的承受范圍之內,并且我認為這個東西值這么多錢,我就買,并不會非得把價壓得很低,拉箱的就靠此為生,總要讓人家賺錢”,朱紀說。除了通過拉箱的淘寶,朱紀也經常逛全國各地的古玩市場,“大約在五六年前,我在云南的地攤上一下子就買了六七千元的東西,那個小攤基本上被我掃光了”。
除了享受掃貨的樂趣,收藏的根本還是在于怡情,對自己的藏品,朱紀總是用心研究和把玩,會發現很多好玩的地方。如古人的“壓襟”常見三件套至九件套,除了行走時墜飾彼此相碰發出輕細碎悅耳的聲響,增加了動感,而且每個墜飾都有用途,有耳挖、鑷子、牙剔等,有的竟然還懸掛著刮舌苔用的刮舌器,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