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血石產(chǎn)于浙江昌化、臨安等縣。帶血色的石頭稱為雞血石,不帶血色的則稱為昌化石。
品評雞血石,首先是看“血”的紅色,以其鮮、凝、厚為佳。鮮者紅如淋漓之鮮血;凝者聚而不散;厚者指有厚度有層次深透于石層中者。另外雞血石的地張也是判斷雞血石的重要依據(jù)。地張就是紅色染在什么樣的石頭上。雞血石的地張以純凈、半透明,無釘與血之鮮紅色彩交相輝映者為上品。雞血石的品樣可分為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圓形、畸型,尺寸大致以5——2公分的徑邊為宜。
雞血石的質(zhì)地細(xì)膩,帶韌性,結(jié)構(gòu)緊密,受刀不崩。
好的雞血石都不加雕琢,以做印章為最宜。可以這么說,凡是加雕刻的雞血一般都為遮掩其疵,是不足為貴的。
由于雞血石質(zhì)佳價高,作偽者很多。雞血石的作偽方法大體上有下面幾種:
(l)鑲嵌法。采一質(zhì)地較好的昌化石章,選擇幾面醒目的地方,分別挖出一個個深淺不一的小坑,然后用紅色的流化汞涂料嵌入,待其自然陰干后,再磨光上蠟。不過,這種嵌入的雞血(硫化汞)沒有層次,同時血與昌化石的交接處色澤生硬,沒有過渡。
(2)浸漬法。取一方昌化石,在需要的地方涂上硫化汞,陰干再涂,再陰干,使其血稍有層次,然后放在透明的樹脂里浸漬,務(wù)使周身浸到,拾起晾干,再用細(xì)水沙打光即成。用這種方法做成的假雞血石,因樹脂易老化,日久表皮會泛黃,與內(nèi)部的石色不相協(xié)調(diào);同時樹脂表皮的毛孔比較粗。用放大鏡仔細(xì)觀察,其表面有一點點細(xì)小的擦眼。
(3)切片貼皮法。用切割機把石章的六個平面分別切割出薄如紙的六面。于其內(nèi)需要的地方涂上硫化汞。待晾干后再用熱燙的辦法和以膠水把原來切割下來的六個薄片按原樣貼回去,然后把薄片與膠合處的線角磨光。這樣雞血的紅色看起來生在石章里面,而且自然分布。但血的層次畢竟只能停留在一個平面上。此類石章,只能局限于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石章,其他的都不行。因為圓形和畸形的石章無法割斷和刻邊款,這樣薄片燙貼的痕跡就顯露出來了。
(4)添補法。這是在真雞血石上,再添加硫化汞,并在添加的部分表面罩上一層極薄的樹脂,磨光后即成。這類方法是在血上加血,無疑是錦上添花,價值大增。同時真中有假、假假真真。所以對于特別好的雞血石,在觀察時必須注意和聯(lián)想到作偽者的手法,方可避免“大意失荊州”的后果。
70年代,在內(nèi)蒙的赤峰地區(qū),也發(fā)現(xiàn)有雞血石。但不及昌化雞血石細(xì)膩、帶韌性,且石中含水量較高,天旱易裂。血的分布大多呈一條條的血筋狀,縱橫交叉,散而不聚,且極易氧化而發(fā)暗。內(nèi)蒙雞血石是昌化雞血石的同族異種,但價值相差甚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