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的時間坐標上,我們發現,臺灣珠寶商在良好的政治經濟大背景之下,已經在祖國大陸成功打通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珠寶通道。事實上,這條珠寶通道早在5年前,就已經或深或淺地開始勾勒了。
2003年,臺灣寶之藝公司的6位設計師參加了上海國際珠寶展,并帶來極具“中國風”的珠寶首飾精品。猶如驚鴻一瞥,當即在上海消費者心中留下難忘印象。從這些華麗的珠寶中,觀者更深層地體味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珠寶的交融。
臺灣珠寶設計,將中國古老的禪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吉祥圖騰等傳統元素與現代時尚元素相融合。這種以沉淀了數千年中國傳統紋飾為題材的飾品,使時尚有了深沉的韻味。
隨后,臺灣珠寶在2003年11月首次以團隊的形式亮相北京中國國際珠寶展。雖然參加的僅有12家公司、16個展位,卻引起了祖國大陸珠寶界人士和參觀者的廣泛關注。當然,通過此次首秀,參展的臺灣珠寶商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此后,在一年兩次的北京珠寶展和上海珠寶展上,臺灣珠寶參展商的規模逐步擴大。2006年的中國國際珠展上,臺灣珠寶團擴展為55家公司,82個展位;到了2008年,臺灣珠寶團參展的公司已超過100家,展位也達到空前規模。
5年來,無論在參展企業的數量上,還是展位的面積規模上,臺灣展團都得到了快速擴充,所帶來的展品也是精品不斷。近兩年,隨著臺灣珠寶進軍祖國大陸市場的勢頭越來越猛,一年僅僅數次的珠寶展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與此同時,一些祖國大陸客戶也不無遺憾地表示,每年只有在展會上才能見到臺灣珠寶,短短幾天很難滿足采購要求。
認識到雙方需求的迫切性,一些業者開始了新的嘗試。已經營珠寶30年的臺灣佳達國際珠寶公司董事長余忠達,很早就希望能夠進入祖國大陸開店。當他得到北京將打造臺灣珍寶館的消息時,當即表示愿意進駐珍寶館,開設佳達旗艦店。他表示,希望可以借助臺灣珍寶館這一平臺,為北京高端消費者帶來最好的商品。
通過幾屆珠寶展的推廣,大陸消費者對臺灣珠寶感覺既親切又新鮮。親切的是,這些珠寶的造型仿佛是故宮中的老物件,沒有距離感;新鮮的是,這些珠寶通過種種工藝,變得時尚而唯美。
一位大陸設計師說:“臺灣珠寶飾品在個性中處處閃耀著文化基因的光芒。這讓看慣了規模化、批量化、同質化珠寶飾品的大陸消費者眼前一亮。消費者可以通過臺灣的珠寶材質和設計工藝領略到另一種形式的華美風貌。”一位北京觀眾對記者說:“在展覽上,也許你看不出這是誰的作品,但你一眼就知道這是臺灣珠寶。那里隱含著的是每一個中國人潛意識里所不能拒絕的、屬于我們自己的珠寶概念——‘中國風’。”
據臺灣資深珠寶首飾設計師介紹,臺灣珠寶業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三大主流方向:一是經營頂級翡翠的老字號,產品全部采用優質高檔原料;二是將東方文化和異型材質結合起來,以珊瑚、琥珀等制品為代表的個性化特色化產品;三是以明麗時尚的鑲嵌彩色寶石為主要產品的品牌群,以金工設計見長。這些先進的工藝,使大陸高端消費者在購買珠寶的同時,能夠在中國傳統文化層面上得到更多的滿足。
多次參展、如今終于在臺灣珍寶館安營扎寨的臺灣珠寶設計師李喬安對祖國大陸市場充滿信心。她說:“在大陸,特別是在北京,高端消費群體對具有‘中國風’的珠寶首飾有相當的認知度。也因為此,臺灣珠寶的受眾主要來自大陸。”
近幾年,大陸消費者在消費的領域、概念和意識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簡單的金圈銀環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也使高端珠寶的走俏成為可能。
潛力巨大的個性化消費市場,吸引的不只是臺灣珠寶,歐美等國際品牌也紛紛摩拳擦掌。他們以清新的品牌形象和多元化的經營策略開始進駐大陸一線城市,希望在大陸的高端珠寶消費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有著五千年相同的文化淵源和共同的審美情趣,決定了臺灣的“中國風”珠寶首飾在祖國大陸有更大的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