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國時尚管理咨詢 (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嚴駿舉了一個例子,北京有一家賣壁毯和掛毯的中小企業,用的都是頂級的材料,一張地毯也能賣到200多萬,一個床罩賣到幾十萬,但卻名不見經傳。
“中國有一些奢侈品,但卻沒有形成奢侈品品牌,所以沒辦法與國際品牌抗衡。”嚴駿認為,國內的一些奢侈品目前不了解應該通過怎樣的營銷傳播渠道來向世界營銷自己的產品。需要有一個戰略上的調整,高端品牌不會完全依靠于巨額廣告,高端奢侈品必須維持一個高端的形象,需要有一個時尚之都為自己的品牌定位。
大衛杜夫公關總監管箏表示,本土一些奢侈品品牌還處在萌芽階段,如服裝和珠寶品牌還在培育市場階段。
“奢侈品不僅僅是一個品牌的植入,還包括品牌管理、品牌文化的傳播,由很成熟的一套系統來把握。”管箏稱,國內的奢侈品品牌則大多是在近十年,甚至是近五年內產生的,更需要市場的磨練和系統化方式來進行運作。
事實正是如此,目前國際上先進的奢侈品品牌都是大的集團化運作,統一的管理,有非常成型的明文的品牌管理規定,包括品牌的統一CI和標準。但是現在,國內的奢侈品更注重的是款式、客人的喜好,還沒有注重一個品牌上的標準建設和系統管理。但本土奢侈品的品牌更了解中國市場。
一個令人惋惜的現象是,中國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奢侈品牌,不是慢慢沒落,就是逐漸被收購。他們均沒有做到一個奢侈品最需要的性格:堅持。
這種堅持,被認為是在潮流突變時不去隨波逐流,在市場不好時不去降價求售,在銷量增長時不去擴大生產規模,在經濟蕭條時不去削減服務和門店……
“要建立一個品牌,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很多人創建一個公司或品牌,他目的就是賺錢,甚至不惜在一年后把整個公司或品牌賣掉作為目的。這也是為什么這個品牌不能建立的原因。”寶齊萊市場經理孫樂意表示,好的奢侈品品牌創始之初就是為了最好的產品,它就會把所有的時間、精力和成本就投入在上面。
孫樂意稱,奢侈品的“堅持”就在于不去跟風,而是要引領那些品牌認同者追隨自己的選擇,去引領消費者。“當然,你會損失一部分消費者,但是最終會有一部分消費者,特別是他的年齡和經驗慢慢上升了之后,一定會永遠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