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辦如恩設計室,到創立“設計共和”,胡如珊正在構建一個沖破傳統、展示世界的夢想共和國。胡如珊認為“設計不需要排斥商業”。無論是建筑、室內、服裝還是產品設計,最終都要通過商業化來實現價值。胡如珊坦言,設計共和的創意靈感就來自于對文藝復興的理解。游弋在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簡約與奢華之間,不斷地進行著嘗試與探索,也許就是她追求的目標。作為此次雷達表的體驗者之一,在位于外灘5號工作室,胡如珊講述對于手表和生活乃至設計創新有著自己別樣的認識。
B=《外灘畫報》H=胡如珊
我不會去定義自己的作品
B:你一直說想要純粹的生活,那么為什么純粹的生活需要設計呢?
H:因為不管是什么樣的生活,設計都已經存在其中了,不是說需不需要的問題。設計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B:你如何定義自己的設計?或者你的設計獲得過令你印象最深刻的評價是什么?
H:我不會去定義自己的作品,而是希望別人通過觀察之后,來給我的作品下定義。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07年11月,我們去荷蘭領一個室內設計的獎,當時的評委對我們作品給出的評價就是“設計小組體現新鮮風格”,我想這個評價對我的意義很重大,也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一種風格。
B:你是如何對待中國元素的特點?
是否會大加利用?
H:說實話,現在所謂的中國元素已經被使用得泛濫了。我們現在在追求一種脫離符號,脫離形象的中國精神。因為對于西方設計界來說,要表現中國,就要體現中國元素,他們是無法跳出這個框架的。但是對于我們中國設計者來說,脫離中國元素去表現中國特色,在有形有體的實物中融入概念性的東西,比如一些幽默,一段歷史等等,都是我們現在在研究的。
不要忘記自己
B:你如何尋找你的創作靈感?
H:觀察。我每天都會細心觀察發生在身邊的小事,不管是新鮮的還是陳舊的。比如說,家門口的信箱,有那種老式的信箱,也有現在很新潮的信箱,都很有意思。還有腳踏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