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英雄"合巹杯(明)
玉與石相伴,故有美石之稱,玉與石不同之處在于石是無知無覺之物,玉是有情有性之物。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所謂五德,是指堅韌的質地,瑩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致密的結構和舒暢的聲音。
玉的發現,據說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國的昆侖山為群玉之山,其山下的和田地區有兩條著名的河流,一條是玉龍喀什河,產白玉。一條是喀拉喀什河,產墨玉,形同涇渭,和田玉以羊脂玉為最,其透閃石成分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上好的和田籽玉每千克在百萬元以上。盛產美玉的和田被譽為“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就取材和田玉。
知玉,始于成語,幾十上百,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有玉的成語生動,美麗。懂玉,在于文化,尤其是戲劇,《玉蜻蜓》、《拾玉鐲》、《玉釵記》、《玉簪恨》,玉作為道具,一為守身如玉之盟,一為潔身而返之意,玉無言,通人性,意深遠。
玉石文化源遠流長,有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傳說;有《紅樓夢》寶玉出生時口含通靈寶玉的神奇,紅學專家評說此書之文化三綱,玉為首綱;《山海經》中有黃帝食玉膏的記載;《道德經》中有太上老君一氣化三清之說,即玉清、上清和太清,是道教敬奉的最高神靈。
子貢請教孔子:“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珉之多與?”子曰:“非為珉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
玉可以趨祥避禍,璀璨的三星堆文化;玉可以逢兇化吉,驚天地、泣鬼神的“和氏璧”,之后的“完璧歸趙”;玉可以食玉成仙,屈原有詩云:“登昆侖兮食玉英”;玉可以裹尸不腐,徐州楚王陵的金縷玉衣。
玉很女人,脆弱而溫婉,經不起凌辱和劫難;玉有生命,與其他飾品相比,唯此物與人對話,融入人、物合一的境界;玉無價可標,黃金講分量,鉆石論大小,玉有萬種面,有價格而無價值可沽。玉耐看,一塊好玉吸引眼球的時間比其他飾品的要長久。多看玉,能養心,怡神,靜氣,修身明志,心胸開闊。
玉是物之精華,是價格、尊嚴、美德和情愛的象征,君子比德于玉,在中華文明字典里,沒有其他物質能與玉相提并論的,我們民族自古就有薄金銀而厚玉的習俗。玉之秀,秀在和諧,黃金俗氣,鉆石張揚,玉金貴有內涵,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玉之美,美在經典,女人愛玉,特別是中年女性,更知用玉裝飾,晚年的宋美齡一身上佳翡翠飾品,顯得高雅、端莊、富貴。
玉也有健身治病之功效。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玉石“除中熱,解煩懣,潤心肺,助聲喉,滋至發,養五臟,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民間有孕婦分娩時手握玉鎮痛的習慣,現代科學對玉有了新的發現,玉石中有對人體有益的十幾種微量元素,對健康的人有保健作用,對病人有治病的療效。
玉在國人眼中是神物,其精氣遠望如在,近看卻無,可望而不可即,但玉在人的心底,永久念想,永遠無價,故而有了養玉的風氣,盛世更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