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月25日,晴,黃道吉日。南非普列米爾礦山的空氣里正彌漫著緊張氣息,似乎有什么江湖大事要發(fā)生。
許多年后,江湖上仍然流傳著這件大事的傳說。
威爾士不過是個經(jīng)理人員,但人要走起運來城墻都擋不住。他從礦場上路過,看到地上半露著半塊冰一樣的東西,寒意閃爍。1月的工地上當(dāng)然不會有冰塊,難道,難道是金剛石嗎?他是老江湖了,當(dāng)然不相信金剛石會這樣馬馬虎虎地出現(xiàn)。他冷笑一聲,打算繼續(xù)往前走。可是就算心里不信,他也忍不住回過身來,慢慢地摸出一把小刀。
刀光閃處,一塊巨大的金剛石跳躍在陽光下,純凈透明,帶有淡藍色調(diào)。以威爾士的江湖眼光,他判斷這是最佳品級的金剛石。它的重量為3106克拉,即621.2克,就像他驚訝得握緊了的拳頭。一直到現(xiàn)在,這塊名叫庫利南的金剛石仍然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金剛石。
江湖上沒有人能為庫利南支付太高的費用。后來,南非德蘭士瓦地方官府用15萬英鎊收購了它。1907年為祝賀英王愛德華三世的生日,它被作為“生辰綱”送給英國皇室。次年,庫利南被送到當(dāng)時琢磨鉆石最權(quán)威的城市阿姆斯特丹,約·阿斯查爾公司接下了這宗加工生意,進賬8萬英鎊。這塊太大的原石要被分裂成若干小塊。
打碎工作由著名工匠約·阿斯查爾進行。他用幾周時間認真研究庫利南,按大小和形狀造了一個玻璃模型,并設(shè)計了獨特的工具。齋戒數(shù)日并香湯沐浴之后,那年2月10日,阿斯查爾和助手來到專門的工作室,將庫利南放在一個大鉗子里緊緊鉗住,然后將一根特制的鋼楔放在原石預(yù)先磨出的槽中。阿斯查爾凝神運氣,然后一根沉重的棍子擊出,“啪”的一聲,庫利南穩(wěn)如泰山,鋼楔卻折斷了。阿斯查爾臉上淌著冷汗,手在發(fā)抖。在緊張得令人眼睛發(fā)痛的氣氛中,他放上了第二根鋼楔,再次竭盡全力出手。上帝保佑,庫利南終于按照預(yù)定計劃裂為兩半,而一代名匠阿斯查爾卻昏倒在地。
庫利南被劈開后,由三個高級工匠每天工作14小時,琢磨了8個月,一共磨成了9粒大鉆石和96粒小鉆石。損失慘重,鉆石成品總重僅為庫利南原重量的34.25%。最大的一粒名叫“非洲之星Ⅰ”,現(xiàn)鑲在英國國王的權(quán)杖上。次大的一粒“非洲之星Ⅱ”,現(xiàn)鑲在英帝國王冠下沿的正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