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石以紫色為主,玉綠相間,蘊含大紅大紫之意,民間傳說其具有佛性,可為人帶來吉祥幸福.民間藝人采用傳統的獨特的手工雕刻工藝,精心雕琢的人物、山川、盆景、茶具、酒具文房四寶等工藝品,天姿百態,栩栩如生,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紫袍玉帶石以穩沉的紫色為主,綠條相同,同時伴有桔紅、白等色在其中。古往今來,紫色代表吉祥之色,所謂紫氣東來,大紅大紫又能是民間歷來寵愛的色彩,寄托希望和未來,正謂,升官進爵,玉帶橫腰,如意吉祥。
用紫袍玉帶石所雕琢的工藝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早在明清就作為貢品敬獻皇帝,其紫色中所夾黃色玉帶極具帝王之氣,同時具有天然油脂和獨特光澤,是古今不可多得的優質玉石原料。
利用紫袍玉帶石自然形成的層次和各種千姿百態的圖紋,采用獨特的手工傳統雕刻工藝,雕刻的人物、山水、盆景、茶具、酒具、文房四寶等高檔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無一重復,有極高的觀賞、實用和收藏價值,也是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紫袍玉帶石為貴州獨有,產于佛教圣地梵凈山。該石以穩沉的紫色為主,綠色相間,同時伴有橘紅,白等色在其中.以其美麗的色帶細而柔閏的質地,列入中國的名石系列,與雞血石.壽山石.青田石等齊名。
利用紫袍玉帶石自然形成的層次和圖紋,采用我省民間傳統的手工雕刻工藝,雕刻的各種空雕、立雕、浮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置于室中大堂,高雅華貴,有極高的觀賞、實用和收藏價值。紫袍玉帶石源于佛教圣地,有靈氣,藏之能避邪驅惡,永保平安。紫袍玉帶石作品主要為山水人物雕刻.畫屏擺件.茶具.硯臺等工藝品,還可實行個性化制作,尤其是此石蘊含三十余種人體所需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用其制作茶具泡茶,茶味醇厚悠長,具有獨特的保健作用,為中國的茶文化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紫袍玉帶石獨產于中國佛教圣地梵凈山(梵凈山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鄰近四川、重慶、湖南三省市東西界,海拔高度1500-2500米,相對高度700-1500米。梵凈山最高峰鳳凰頂高2572米,為黔東名山。在地質構造上屬上楊子臺褶帶中的梵凈隆起區,是一個長期多次抬升而又累遭剝蝕的地區,也是隆升明顯,侵蝕割強烈的中山區,因而山巒迭嶂,高峰插天,溝深谷幽,飛瀑懸掛,地勢雄偉奇險,向以石秀、水奇、山幽著稱。1978年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加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保護網,),具有10--14億年的成礦歷史。它集萬物之精華,吸佛地之靈氣,質地堅韌,細密柔軟。因已勘探明儲量極少,加之獨特絢麗的色帶,細膩而柔潤的質地,為世界名石之一。用紫袍玉帶石所雕琢的工藝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早在明清就作為貢品敬獻皇帝,其紫色中所夾黃色玉帶極具帝王之氣,同時具有天然油脂和獨特光澤,是古今不可多得的價質玉石原料。紫袍玉帶石料主要分布于梵凈山西南側的印江與江口兩地之間的深山之中,因開采十分艱難而倍感珍貴。至今為止探明僅產于梵凈山。
紫袍玉帶石雕工藝的歷史淵源無文字記載,關于它的傳說有兩種:一是明代朱氏皇族后代因避禍亂隱于梵凈山中,偶然發現此石與自身衣袍顏色一樣,中間還夾有淺綠色玉帶,取而觀之,愛不釋手,遂令工匠做成飾物,每日觀賞,十分歡喜,逐將其命為“紫袍玉帶石”。
另一說法是;明萬歷28年,明帥劉綖率十萬大軍平定播州楊應龍叛亂,獲勝凱旋。路過印江時,見用該石所作的文房四寶及各種小飾物,甚是喜愛。(劉綖素有軍中儒將之稱,曾在鳳岡縣留有“天河洗甲”摩崖石刻。后戰死于“松遼戰役”)逐將這些石雕帶回南京,并以暗示其平播凱旋,官運亨通的“紫袍玉帶”命之。
紫袍玉帶石以紫色為主,綠條相同,同時伴有桔紅、白等色在其中,有“紫氣東來,升官進爵,玉帶橫腰,如意吉祥”的美好喻意。而且層次分明,手感細膩柔潤,色澤自然合諧,密度高,無石紋,無風化雜質,耐酸堿。
用紫袍玉帶石制成的石盤外觀華貴,有氣勢,可以長期保存,不會耽心變型。而且由于近兩年來,石料產量減少,所以紫袍玉帶石也開始升值,有一定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