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30年前,一款名為“北京風景”的金質紀念章悄然從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制幣車間里下線,旋即被直接打包運往香港。雖然“北京風景”在當時的內地無人知曉,更無人問津,但它卻開創了一個先河——在新中國銷聲匿跡多年的黃金終于重新回到市場。
30年后的2009年1月,由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發行,中鈔國鼎公司總經銷的“牛年生肖如意金”純金金條開始在中國建設銀行部分營業網點面市,并同步在中鈔國鼎全國各直營店銷售,為歲末京城黃金投資品市場上增添了新品種。該系列金條共有1000克、500克、100克、50克四種規格,分別限量發行300條、1000條、5000條、10000條,生肖如意金系列金條將連續發行12年。
在現在的人看來,所有貴金屬投資品限量發行的原因早已不再是因為原料稀缺,人們看重的更多是投資品發行的數量、文化外延、發行方的資質、在保值的基礎上是否有升值的潛力;從某種意義上說,貴金屬投資品的價值已經與其所使用的材質關系不大。然而在三十年前,別說純金制品,即便是14k的鍍金產品,老百姓如果能見到已屬大開眼界。
自解放起至改革開放前,黃金一直被視作最珍貴的硬通貨幣成為國家壓箱底的“救命錢”。1964年,央行停止對民間供金,黃金就此從流通市場銷聲匿跡。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解決了溫飽問題的民眾手里有了閑錢;同時,國家黃金儲量也逐步增加。1982年,國內黃金飾品市場開始解禁,并由此翻開了黃金民間自由買賣的全新一頁。
在黃金重回市場的這30年間,人們曾經把黃金飾品的價格炒上了天,過后也曾為此欲哭無淚;但不管怎么說,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財富標志,黃金還是回來了;并且在三十年后,黃金不再是家家戶戶的壓箱底的寶貝,也不再是男女青年手指、脖頸處的必然裝飾物,人們發現,黃金不但可以做成首飾,也可以做成金條,還可以用于收藏,甚至可以變成一串兒電子數字成為一種投資方式。
發行“生肖如意金”的中鈔國鼎沒有想到,自己發行的這款金條藏品竟成了中國黃金“回家”30周年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