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斧
原產于緬甸北部地區的翡翠,由于硬度高、色澤獨特、品質出眾被珠寶界譽為“玉中之王”。人們鐘愛翡翠、雕刻翡翠、賞玩翡翠、佩飾翡翠、珍藏翡翠,在你追我捧之中,翡翠文化悄然興起,至今已形成了一種獨具魅力的國際性文化形態。
然而,由于史籍關于翡翠的記載很少,考古物證也非常有限,人類究竟何時開始使用翡翠?翡翠文化歷史長河的源頭究竟在哪里?多年來一直未能得到解答。
查閱相關書籍,有人認為人類使用翡翠“始于漢代”,但由于缺乏充足的證據,許多人并不贊同這種觀點;比較統一的說法是“明代以前無翡翠”,因為到目前為止,連北京和臺灣兩個故宮博物院也還沒有清乾隆以前的翡翠文物,全國各地所有考古發掘也都沒有出現過清乾隆以前的翡翠實物,翡翠原產地緬北的博物館也未收藏到更早的翡翠文物史料。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人類使用翡翠的最早記載只能認為是幾百年前的明代,而有物為證的只是清乾隆,距今不過200多年。
2006年10月,保山市文化局局長趙家華在被譽為“中國翡翠第一城”騰沖的一個翡翠商號的毛石堆里挑選翡翠石料,無意中發現了一塊像是石器時期的石斧翡翠石料。趙家華介紹說:“我想如果這是真的,那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為確認其真實與否,保證它不被破壞,我把它買了下來,然后送請專家進行了鑒定”。
該石斧翡翠石料經云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和云南珠寶檢測中心專家張永康、陳浩、楊正純和施加辛等鑒定,確認確實是“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早期的翡翠玉斧”——堪稱“翡翠鼻祖”!
此翡翠玉斧重95.23g,最大尺寸高77.2mm寬43.6mm,厚18.8mm,大小適中,造型優美;翡翠質地為雞油黃底帶正綠色花,冰種子料,色彩鮮艷柔潤,極富美感;遠古人類磨制和使用的痕跡清晰自然;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史學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為便于稱呼和突顯其自身的歷史價值,趙家華將該翡翠玉斧命名為“一號翡翠”。
“一號翡翠”的發現說明遠在新時器晚期,生活在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哀牢人的祖先就已開始制作和使用翡翠玉器,從而把人類開始使用翡翠的時間提早了幾千年,填補了翡翠文化研究的重大空白,使翡翠文化研究實現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