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和大牌設計師的合作歷史
H&M最近幾年總是和大牌設計師合作推出一些系列,這些設計有:
2004年11月的KarlLagerfeld,據說他的H&M設計一個小時內在所有的主要城市都賣斷貨。
2005年11月,H&M又推出了一系列由Stella McCartney設計的成衣。
2006年11月,荷蘭先鋒派設計師Viktor&Rolf緊隨其后設計了一系列讓H&M的忠實fans尖叫作品。
2007年3月,H&M又與巨星Madonna合作,掀起又一陣流行風潮。
2007年11月,H&M發布了一系列由意大利設計師Roberto Cavalli設計的作品,同樣也是在上市以后很快就銷售一空!同年,另一位澳大利亞演藝明星設計師Kylie Minogue的一些泳裝作在中國上海發布。
2008年11月8日,CdG×H&M系列將于H&M東京第2間分店開幕那天推出。到了11月13日,全球共200間H&M都有售。CdG×H&M系列包括男女裝、配飾、部分童裝和男女合用的中性香水。配飾包括懶漢鞋及系帶帆布鞋、圍巾和手袋等等,都令時裝迷們有更多選擇。
因此,到了2009年,快速時裝和大牌設計師的合作,應該更加流行。
快速時裝更將在這場風暴中成為最大的贏家。那些最頂端的設計師估計都將面臨生存危機,設計師放低身段和快速時裝公司全面合作,似乎是條走得通的路。Comme des Garcons和H&M的合作氣象萬千,不啻是一個啟示。如果金融風暴持續的時間足夠長,昔日高級成衣把高級定制服逼入冷宮的歷史說不定會重演,從此以后,時裝人士的衣領上必定縫著兩個logo:一個是設計師,另一個是雇傭他的快速時裝公司。
有關2009年奢侈消費的總結分析
2008年的奢侈消費的大背景:(雖然小編每天都看到很多類似的內容,但是,這是切實的、真正的背景)
金融風暴來襲,此時此刻任何窮奢極侈的行為都被視為“不和諧”。那邊廂,金融大鱷剛剛領了救市資金,就跑去陽光海灘逍遙快活,被聞風趕來的媒體罵了個狗血淋頭。再加上“劫富濟貧”的奧巴馬上臺,整個奢侈品行業的“寒冬論”已成眾聲喧嘩之勢。清晰的數據表明,2008年奢侈品市場的增量銳減至3%,斷不可與06年的9%和07年的6.5%相提并論。根據進一步預測,2009年的奢侈品市場更將毫無懸念地出現大面積滑落。君不見,香港的名店已經開始掀起“割喉式”減價戰,可仍舊無人問津;大洋的那頭,向來不肯放低身段的品牌,亦開始低調地打起折價牌。
但有時尚達人卻站起來說了:
雖說現實確實很殘酷,然而我等升斗小民還不至于為滾滾洪流所吞噬:按揭房并未被銀行繳沒,個人所得稅也沒有絲毫減少。我甚至感謝起了自己的時裝癖好,把以往的辛苦所得統統變成了無數個難忘的“及時行樂”,壓根沒空去想投資金融市場這檔子事。所以,我找不到任何理由背叛時裝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纱蠖鄶等藚s不見得與我持同見,盡管金融風暴對中國的沖擊并不大,但周遭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自覺緊縮銀根,準備“過冬”的國人大有人在。對中國的時裝人士而言,這場金融風暴并不見得會奪走他們的財富。只不過在大環境的變革中,個人的消費觀念也會順風順水地發生變化。這未必是壞事,只不過換了種玩法罷了。
因此,正如上面所說:
1 國人對奢侈品的需求從未減少。未來,奢侈品依然大有可為。
2 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快速時裝與大牌設計師的合作將會更加常見。而且,絕對可以預見的是,這將受到我們的極力追捧。
當然,還有其它一些顯而易見的結論:
3 其它招數:包括二手服裝,包包俱樂部和可循環利用等。
先前根本在中國成不了氣候的二手服裝市場,也極有可能因了金融風暴,迅速發展起來。如今上海的一些二手名牌店里,出現了許多以往在名店里一擲千金的豪客。她們除了以低價拋售出先前囤積的多余包包外,也不忘看看還有什么以往沒來得及下手的限量版。甚至,最近出現了一家“包包俱樂部”,會員只需繳納半只包的會費,便可在半年內,不斷換新包上街。這遠比在ebay上同無數附庸風雅的人士競拍“I’m not a plastic bag”要有意思得多,“可循環利用”和“浪費可恥”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