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安徽蕪湖市一對新人舉行別開生面的自行車婚禮,新郎騎著自行車迎娶新娘,200多名自行車愛好者組成的迎親隊伍隨行,場面壯觀。 新華社發(水從澤 攝)
改革開放30年也是中國式婚禮發展變遷、日益奢華的30年。
據一些上年紀的父母回憶,與現在動輒豪擲數萬、數十萬的婚禮花費相比,上世紀70年代的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三大件”已經足夠“奢華”,再加上購買衣物和家具,總消費不過六七百元;到了上世紀80年代,婚禮逐漸顯擺、熱烈、隆重,但租兩輛婚車大約不到100元,婚宴幾十元一桌,加上相機、電視、收錄機和其他瑣碎的婚禮花費,3000元上下應該可以置辦下一個像樣的婚禮;90年代末,婚宴花費開始上漲,上萬元婚禮已屢見不鮮,婚紗照也已走入大眾的視野并成為不得消費的結婚時尚,但當時裝修還不算昂貴,家具電器的花費也在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列;2000年以來,貨幣化分房、取消福利分房等舉措使房子成為年輕人最沉重的結婚負擔,而社會經濟的不斷繁榮、購買力的持續上升,使結婚消費大大超出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圍,十萬甚至數十萬開銷逐漸成為新婚必須面對的“幸福成本”。
昆明一家知名婚慶公司負責人黃明蕾介紹,如果說70年代婚禮成本基本與一對新人年收入持平的話,那么1980年中后期——1990年則開始出現兩三倍的成本壓力,2000年開始至今,成本壓力已經達到5——10倍。“就算擱到5年前,新人自己趕個大早去影樓化妝,花費不過一兩千元;加上蜜月旅游也沒現在流行,新娘禮服又是以租為主,這又少了1萬多元。但這5年來變化太大,婚禮的相關項目越來越細、花費越來越高。這就給了婚慶公司足夠的生存空間。 ”
一對貴陽新人舉辦"空中婚禮" 藍天白云見證愛情
來自昆明一家調查公司的統計是,新人對結婚必需的主要服務和產品選擇中,首選為婚紗攝影,其次是酒樓婚宴,然后是婚禮服務、蜜月旅游和購買婚紗,其中56.2%的新人計劃請婚慶公司為他們舉辦婚禮。婚慶市場利潤率也達到30%以上。
商務部的調查顯示,2007年有結婚消費的家庭戶均相關消費為 219623.4元,比2003年高出26508.8元,增長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