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裕,2008胡潤富豪榜首富;劉永行,2008福布斯富豪榜首富。究竟誰是真正的首富?兩者風格有什么不同?只談到劉永行步步為營,黃光裕膽大冒進,這還遠遠不夠。在政商關系、擴張道路、行事風格方面,本文對兩大富豪做了一個終極比較。
赤手空拳來到中國打拼天下的英國小伙子胡潤,似乎對同樣富有闖勁和冒險精神的國美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光裕情有獨鐘。在他一手泡制的中國百富榜上,黃光裕三次被推上了首富寶座。而在2008年的榜單上,黃光裕的個人財富是430億人民幣。
而創刊于1917年的《福布斯》雜志則顯得相對謹慎,把首富的寶座留給了一直穩健發展的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在“2008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劉永行的個人財富是204億元人民幣。
對比兩份在一個月之內先后頒布的榜單,會發現對富豪們個人財富的評估結果有著巨大差異。比如同樣是黃光裕,在“2008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只有183.6億元人民幣,與胡潤的百富榜的估算結果相差246.4億元人民幣之巨。而對劉永行的財富估算是少有的“英雄所見略同”,在“胡潤2008年百富榜”上,他擁有250億元人民幣個人財富,與福布斯的估算相差不大。而與大部分富豪們今年財富嚴重縮水不同,劉永行的財富比去年的180.8億元人民幣有穩步增長。
讓人意外的是,兩份榜單面世不到一個月,黃光裕的命運也像他的財富一樣,出現了劇烈的起伏。11月22日左右,網絡上開始出現黃光裕被抓的傳聞。之后,央視的報道證實了這一消息。據說,此次起因是指對其兄黃俊欽控股的*ST金泰的股價進行操縱。2007年下半年,*ST金泰連續拉了42個漲停板,被稱為中國股市第一“妖股”。早在兩年前,也曾一度傳聞黃光裕涉嫌賄賂和挪用資金違法操作房地產而被調查。而因為受經濟危機及相關負面消息影響,國美電器的股價也同樣巨幅跌落,比最高點跌去了3/4之多。
在黃首富坐上過山車的同時,劉首富卻有閑庭信步的雅致。因為不是上市公司,劉永行不用遭受股市行情表上股價起伏的煎熬。雖然自己的能源產業也受到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但他家有余糧、心中不慌。而這個冬天,那些家無隔夜米的人紛紛找上門來,希望劉永行能出手相救那些陷入困境中的鋁業和煤化工企業。更讓劉永行自尊心得到滿足的,是曾和他爭奪三門峽氧化鋁項目控制權的行業老大—— 中國鋁業(行情 股吧)(601600,股吧)剛剛宣布裁員一萬人以度難關,而他旗下的包頭、三門峽鋁業子公司不斷沒有裁員,反而乘機在招人。但對送上門來的低價求購的能源企業,劉永行卻保持了的警惕性。雖然目前是擴張的大好時機,但他更愿意留下余糧準備應付可能持續多年的經濟危機。
“昨日之因,今日之果;今日之因,明日之果。”佛教中講究這樣的因果循環。劉永行與黃光裕今天境況的差異,又是因為昨日兩人在哪些方面的差異所導致的?
企業擴張:超前半步與大膽冒進
黃光裕和劉永行的企業發展最大的差別,在于一個大膽冒進、一個步步為營。
黃光裕財富增值的過程好似一輛急遽爬升的過山車。2001年12月,國美的總資產約為5億元人民幣;在3年之后,5億恰恰是黃光裕上百億身價的零頭;而在今天,黃光裕的身價又幾乎翻了4倍還多。探尋黃光裕的財富之旅,我們會發現這個30多歲的潮汕男人,是“想象力+野心+財技”的混合體。
2003年以前獲利狀況不很樂觀的國美電器零售業務,卻實現了相當的經營規模,從而帶來了巨大的現金流,其中一部分資金通過國美系內的投資公司,以往來款的形式轉移給了系內從事房地產的公司無償使用;房地產業的高回報帶來的收益又流回電器零售業,為其不斷擴張提供了資金支持。甚至一度傳言,黃光裕“不務正業”,涉足于高風險的股票和期貨。
如何才能把別人的錢變成自己的錢呢?最現實的手段是包裝上市。黃光裕夢想的這一天終于到來了。2004年6月7日,黃光裕通過“左右手互搏”,經過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變幻,把價值僅2億元的國美電器一夜之間暴漲40多倍。此后,黃光裕進行了一系列的套現,歷年套現總額高達135億元。
錢多可以壯膽。在上市后接下來的2005年,黃光裕開始在全國“跑馬圈地”,一口氣開了250多家門店,并連續收購了永樂、大中和 三聯商社(行情 股吧)(600898,股吧)等行業巨頭。另外,黃光裕旗下的房地產項目,也得到了強勁的資金注入。2005年初,黃光裕在鵬潤地產的基礎上,分別成立了明天地產、國美置業和尊爵地產。零售和房地產成為黃光裕商業王國的兩大支柱產業。
但從目前看來,黃光裕收購的大中電器和三聯商社,是一筆賠本買賣。收購大中付出現金36.5億,折算成市盈率高達18倍,而目前香港上市的國美電器市盈率僅為6倍左右,如果現在黃光裕將大中電器裝入香港上市公司國美電器中,與其收購價相比將凈虧20多億元。另外為獲得三聯商社19.7%的股權,黃光裕共花費了6.7億元現金,但三聯商社發布的今年前三季度報告顯示虧損4418.69萬元,并預告稱今年虧損幅度較去年超過100%。
而黃光裕的“地產借殼夢”也遭遇了失敗。為收購中關村股份,黃光裕先后花了9.1億元,但因宏觀調控、緊縮貨幣政策對國內地產業務的巨大沖擊,原計劃將鵬潤地產180億元地產資產注入中關村的計劃遭到挫折。
在黃光裕的投資組合里,還有去年與如今已經破產的國際大投行貝爾斯登聯合組建5億美元的零售業投資基金,以及與新加坡太平星集團成立的總額達8億美元投資房地產業的私募基金。在當前低迷的市道下,兩只基金沒有什么大的動靜。
但黃光裕的“主業”——國美電器,似乎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正處于輿論暴風眼的國美電器,于11月24日下午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報告顯示,截至9月30日,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6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0%;經營利潤18.7億元人民幣。
盡管如此,黃光裕的體系卻越來越呈現類金融模式的特點,國美電器似乎更多的充當的是他融資流轉的平臺。但冒進的黃光裕在資產估值高峰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而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所引發的經濟危機,變成了對類似喜歡資本運作的富豪們的“大屠殺”。
而“福布斯版首富”劉永行,卻仿佛是膽小謹慎的化身。他的東方希望雖然越做越大、商機無限,但劉永行盡力控制了沖動的欲望,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主業。雖然之后劉永行還涉足了化工、金融等領域,但是農牧業一直是他的第一業務。在2007年新希望集團281.32億元的銷售收入中,農牧產業占據了92%以上的比重。
盡管投資了 民生銀行等上市公司,但劉永行對上市一直意興闌珊。劉永行解釋說,一個是之前做飼料業一直不缺錢,所以無需融資,一個是過于寬松的資金容易讓人的頭腦膨脹,希望自己用錢緊一點最好。劉永行一直不同意進入二級市場,他說:“如果我從二級市場上得到幾十個億,我會很害怕。”
也正是遵循“用自己的錢安心”的原則,劉永行此生最大的冒險之舉——投資鋁業等相關能源產業,前期投資20多億全是劉永行累積的自有資金,才讓他在2003年底對中國民營企業重工業化運動打擊的過程中,逃離了滅頂之災,避免了鐵本集團戴國芳似的悲劇。劉永行解釋他“撞線”卻沒被“絆倒”的原因,是因為他“只超前半步”。
政商關系:退避三舍與親密無間
在中國,政商關系是一個很復雜和敏感的問題。商業與政治難以完全分割,關鍵是保持合適的距離。太近了,可以得到紅頂商人的巨大便利,但最終往往沒有什么好下場;太遠了,則太陽永遠照不進現實,你會成為荒漠中無人理睬、自生自滅的野草。
對政商關系頗有研究的馮侖,把它劃分為三個層面:一個是企業與所在體制的關系;一個是企業家與官員的關系;一個是民營資本與國營資本的關系。
中國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但商人群體目前過于弱小,無法介入此過程,也很難影響決策過程,只有遵守執行的義務。馮侖告誡道,“聽黨的話、跟政府走,否則你的企業根本沒辦法發展。”
而劉永行兄弟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中“聽話”的典范。他們每一步發展都配合著政府的政策節奏,看著政府的臉色做事,從不鉆政府政策的空子,讓政府處于被動之處,從而也讓家族生意能避開政策調控的鋒芒。比如1982年四兄弟打算到農村養雞之前,特地找到當時的縣委書記詢問,回鄉創業“要不要得?”得到肯定的答復之后,又正兒八經地向單位打報告申請辭職,辭職報告直打到四川省副省長那里才有了確切的批示;1992年劉氏兄弟計劃成立私營企業集團,也特地向國家工商局打報告,直到國家工商局批準才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私營企業集團——希望集團;1993年劉氏四兄弟有了成立一家民營銀行的想法,就與41位政協委員共同提案,建議政府批準成立一家主要由民營企業家投資、主要為民營企業服務的銀行。直到3年以后國務院才批準,劉氏兄弟才當上民生銀行的主要股東……
但黃光裕兄弟從創業開始,便一直是踏著政策和法律的邊緣邁步前行。比如早年黃光裕大哥黃俊欽便因為倒賣電器產品,被呼和浩特警方以投機倒把查扣。但在一片混沌之中,這些“孤膽英雄”似的企業家們在當時的很多“肆意妄為”之舉,也有著其積極的意義:他們對當時法律和政策底線的試探和觸犯,在客觀上拓展了它們的邊限及商業的空間;他們墜落時的驚呼聲,也為后來者標明了前進道路上的暗礁所在。
對于企業家與官員的關系,劉永行一直以來都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有時故意退避三舍。劉永行認為,民營企業同當地政府官員拉私人關系應該說是短期行為,企業家的著眼點應該在于如何把企業培養成優秀企業。因為任何地區的政府領導都要發展經濟,企業發展是絕對的,同領導的關系只是相對的,如何把企業的業績變為地方領導的政績,使二者形成互利關系,建立企業在社會生存上的相對優勢,這才是企業的長遠策略。
劉永行的“官場哲學”在短期內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路徑。因為“房地產需要大量的(內幕)交易,需要不斷地吃飯喝酒送禮”,他最后放棄進入地產業;因為“要耗費大量精力去跑證監會、跑這個部門,跑那個部門”,他至今都沒有上市打算。
但黃光裕與某些官員的關系,則顯得親密無間得多。而黃光裕兩次重大的危機,也都是由某些官員腐敗行徑暴露所引發。如2006年,黃光裕兄弟陷入13億違規貸款的危機,起因便是因為中行北京分行原行長牛忠光案發;而這次的被調查事件,據傳是因為商務部官員郭京毅等案發,黃光?赡苌婕暗絿勒w上市時有行賄行為。
而更多的企業家則栽在沒有處理好民營資本與國營資本關系這個問題上。最近幾年,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影響力及控制力呈上升趨勢,出現了不少國有大型壟斷企業。國家明令禁止包括電信、能源、金融等七大行業“非公莫入”。馮侖為此提出了民營資本與國營資本合作的一個準則: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替代、附屬而不僭越。
就這個層面的政商關系而言,黃光裕并沒有過分“越位”之舉。房地產業雖然需要權力尋租,但并沒有對民營資本禁止;而他所從事的家電連鎖零售業更是競爭充分的行業。當然,家電連鎖零售業充分競爭的現狀,和他20年的努力經營有莫大關系。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商業領域,正是國營企業獨霸天下的時候,電器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大好形勢之中,國營商業企業一直躺在暴利的云巔逍遙自在,黃光裕卻以薄利多銷為利器,蝕空了國營商業企業的根基,讓它們中的大多數如空中樓閣般轟然倒塌。
盡管劉永行小心翼翼,但在這方面卻不小心觸動了“雷區”。在20世紀初,以東方希望的劉永行、復星集團的郭廣昌、鄂爾多斯(600295,股吧)集團王林祥、鐵本集團的戴國芳等為代表的民營企業,不甘心屈居于利潤稀薄的“輕小集加”領域,開始了一輪逆流而上的重工業化運動。一向穩健的劉永行,也深知他這次重工業化之夢的危險程度,“一旦失誤,幾十年的積累就前功盡棄,所以必須一步成功。”劉永行的“大膽進犯”,自然引來了“龍頭老大”——中國鋁業公司的阻擊。雷霆萬鈞的宏觀調控轉眼即至,劉永行選擇了埋首潛行。
行事方式:穩健寬容與強硬霸氣
劉永行說他不喜歡與人搞關系、搞資源,是“自己的性格造成的”。
首先他擺正了心態。劉永行認為,民企也要對社會有一個寬容的心態。他說,“有些困難必須自己承受,有些困惑要自己思考,心甘情愿就無怨無悔。”
劉永行最崇拜的人是臺灣的王永慶。他覺得的王永慶最值得稱道的是,他做正事、為人很正派。“我們的目標是要做百年企業,所以,不能去做一些過分的事情。所以不要隨大流,要獨立地思考。”
為此,劉永行不情愿耗費太多精力在那些“不正經”的事上。“人家上市能拿100個億,我不稀罕!我自己慢慢來做,我不稀罕!人家很便宜地拿塊地方做到幾十個億,我慢慢做,也能做到幾十個億。既然把事情簡單化,我同樣能做好,為什么我要這么復雜呢?”
劉永行也一直不希望自己的企業與別的家族生意或者與社會大眾發生沖突。比如早期在四川從事養殖業時,盡管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養雞企業,但為了避免與當地農民爭利,寧愿退出了養雞業。
在一位下屬眼里,劉永行是一個有“企業家道德底線”的人。公司的產品質量一度不太穩定,劉永行知道后非常著急,和這位下屬就質量問題在電話中討論了整整兩個小時。這位下屬記得,劉永行在電話中用濃重的四川新津口音對他說,“靠降低產品質量從市場賺來的錢,最終都要吐出去,甚至要吐血而亡。”
黃光裕的成功,利益于他的膽識、眼光和控制能力。黃光裕16歲便開始出來闖天下,然后在販賣電器的過程中敏銳地覺察到家電零售這個巨大而空白的市場。當然,光有膽識和眼光還不夠,要想成就大事,控制能力顯得更為重要。從一無所有,到攫取、利用、借用,再到掌控和嫁接一切有利的資源,恐怕是任何大學里面也學不到的東西,但在社會這所殘酷無情的大學里,黃光裕卻得憑自己的悟性與堅忍深得其中的精髓。但有時會適得其反。有人評論,黃光;7億元人民幣收購三聯商社,僅僅是購買了一個爛殼而已,在收購決定的那一刻,更多的恐怕是黃光裕的征服感的控制欲望在作祟。
在很多媒體記者的感官中,難以揮去的是黃光裕的草莽氣息。曾經有一段時間,關于黃光裕及其國美帝國太過于霸道的報道屢見報端,類似于“教父”、“價格屠夫”之類的稱號被加在了他的頭上,甚至有的媒體開始指責國美是“黑社會老大式的企業文化”。黃光裕顯然不勝其擾,于是一氣之下干脆把自己“剃度”了事,以一顆凌厲的光頭和一種完全無所謂的神態來對抗所有的質疑。在一次和筆者聊天時,黃光裕對某些媒體的咄咄逼人難以遮掩自己的年輕氣盛:“我覺得很奇怪,他們這種故事從哪里編出來的?真這樣,國家‘打黑’我就要首當其沖了。我黑在哪里?我怎么黑了?”
這個問題,也許政府的公檢法部門更有資格來回答。那么,答案究竟會是怎么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