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時代的結束
華爾街,長500米,寬11米。位于紐約曼哈頓的百老匯和東河之間,英文名Wall Street。在它的原址是一段不長的土墻,是荷蘭人統治時期為了防衛(wèi)英軍和印地安人而修建,后來荷蘭戰(zhàn)敗,英國人拆墻建街,取“墻街”之意,命名為Wall Street。
1792年5月17日,24個股票經紀人在華爾街68號前的一棵梧桐樹下,討論和草簽了一份協議,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梧桐樹協議”,紐約證券交易所從此誕生,“紐約的里程碑”開始了。這一年,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總統”華盛頓開始了他的第二個任期,而在遙遠的中國,已經在位57年的乾隆皇帝接到了英國馬嘎爾尼使團的祝壽信函,“愿與中國皇帝發(fā)生友誼,并增進兩國邦交,擴充兩國人民之商業(yè)”,傲慢的天朝皇帝拒絕了這一提議。
從那個時刻起,近世的歷史就已注定。英國藉由全球的擴張最早完成了工業(yè)革命,美國的華爾街發(fā)展成了全球金融的神經中樞,而中國則要在200多年后,才遲緩地參與到全球經濟分工中來,成為這場危機中的受牽連者。
9月15日,具有158年歷史的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倒閉,美國道瓊斯指數直接以下跌近300點低開,標志著這場全球性金融風暴的開始。在這兩個月的時間里,和全球其他地方一樣,“金融危機”也成為了每個中國人必須面對的一課:財富縮水,消費縮緊,汽車銷量、房價和股市都在下跌,大批企業(yè)倒閉,裁員名單在網絡瘋傳,在經歷了劃時代的工業(yè)革命后,盡管蕭條不會讓中國再次陷人貧窮,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BBC因此評價說,“會讓中國人的致富速度放緩。”
受到影響的不僅是致富速度,更深刻的是對未來的信心和教訓。在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30年歷史里,只有過兩次比較明顯的增速放緩。一次是1989和1990年,GDP增速從11 GDP增速從11%回落到4%左右,不過僅僅在兩年后便很快重回高增長的軌道。一次是1998和1999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GDP增速從接近10%的水平回落到不足8%,這一次持續(xù)時間同樣不長,也只有兩年。在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很快恢復高增長,一直到2007年迎來本輪增長的頂峰。普通的中國人將經濟的高速增長視為理所當然,對于如何保護自己來之不易的財產并沒有太強的意識。
站在這一年的年末看過去,仍然沒有人能清晰地預見這場危機還將持續(xù)多久。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場發(fā)端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還將繼續(xù)影響著我們的2009年,甚至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造成2000萬人失業(yè),“這種局面將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我們沒有過美國人的大蕭條回憶,沒有經歷過香港人樓市(專題)泡沫崩潰后的負資產生活,這場在經濟全球化下的首次危機體驗,將帶給我們怎樣長久的影響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