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偉大的新古典主義芭蕾編舞大師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以梵克雅寶(Van Cleef &Arpels)的舞蹈珠寶為靈感發想的芭蕾舞劇《珠寶Jewels》誕生的第四十一個年頭。梵克雅寶將總值近4億元人民幣的瑰麗珍寶——Ballet Précieux系列高級珠寶亮相中國,邀芭蕾名伶譚元元再續巴蘭欽的珠寶夢。
1967年,《珠寶》公演前,著名現代芭蕾大師巴蘭欽與芭蕾女星Suzanne Farrell在巴黎梵克廣場梵克雅寶店內試帶系列珠寶。
1960年代的某一天,出身俄羅斯的著名舞蹈家巴蘭欽,在紐約第五大道梵克雅寶專賣店櫥窗內展示的珠寶,但因為衣著太過邋遢,被店員誤以為是精神有問題的游民,正想打發他走的時候,梵克雅寶當時的經營者Claude Arpels認出了他。
Claude一個箭步前去向巴蘭欽打招呼:我認識您,您是偉大的編舞家巴蘭欽先生。
巴蘭欽同時認出Claude:我也認識您,您是制作出這些美麗珠寶的克勞德雅寶先生。
這段英雄惜英雄式的對話,開啟兩人之間的友誼與之后合作的契機。
兩人對于珠寶與藝術的狂熱,讓他們最終激蕩出名為《珠寶》(Jewels)的芭蕾舞劇。1967年,《珠寶》首度于紐約及芝加哥公演,自此在世界各地傳頌演出。巴蘭欽以他的流亡歷程書寫出這部芭蕾舞劇,以祖母綠、紅寶石與鉆石各自獨有的美麗創作了分為3幕的《珠寶》:第一幕,伴著福蕾(Gabriel Fauré)音樂,是洋溢著巴黎浪漫情懷的綠寶石主題;第二幕,來自史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旋律,喚起紐約百老匯熱情的旋律,是紅寶石的主題;第三幕,由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第三交響曲引出一段群舞,勾勒出俄羅斯芭蕾帝國的全勝圖景,是巴蘭欽對故鄉的懷念,它的主題是鉆石。
這位以交響芭蕾聞名于世的新古典主義編舞大師習慣于直接對著總譜進行創作。在《珠寶》中,他一如既往地將舞臺當作樂譜,將演員的肢體當作音符,致力于探索形體與音樂之間的新穎關系,同時,他還前所未有地賦于了《珠寶》詩一般的寓言氣質!叭ヂ犖璧,去看音樂”,這是巴蘭欽本人的創作原則,也是他的作品的欣賞原則。不過,面對《珠寶》這樣迷人的舞臺,即便是那些“看不懂音樂,聽不懂舞蹈”的觀眾,也一定會欣然沉迷于徐徐降臨的詩意的困惑。
1940年,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創作出首個以舞蹈為主題的珠寶系列,作品以胸針為主。這一系列珠寶造型模仿舞者翩翩的舞姿,神態各異。當中包括芭蕾舞者、歌劇舞蹈員、西班牙舞者、小仙子,甚至是蜻蜓造型的仙女。她們的肢體閃現白k金或光面鉑金的精光,舞動的身影,在腰際的紅寶石或頭上凡藍寶石后冠襯托下益發亮麗。以鉆石塑造的身體被寶石舞衣包裹,不同大小形狀的寶石,包括玫瑰或梨形切割鉆石、斜面切割綠寶石或紅寶石、多面切割藍寶石等。最后,舞者的面貌通常由玫瑰切割鉆石勾勒。
這些以舞蹈為主題的珠寶,是路易雅寶及兩位法國移民——設計師莫赫斯杜華利及珠寶商尚胡比的心血結晶。胡比亦是來自珠寶世家,其家族素于羅馬尼亞從事寶石切割及珠寶買賣,其后相繼移居匈牙利及法國,最后于大戰初期定居美國。在他與兄弟羅拔及約翰(美語化后的名字)開設的珠寶工場中,胡比于路易雅寶Louis Arpels的指導下,開設計生產盒子、百寶匣及胸針,其中以18世紀法國著名舞者Camargo為題的胸針,或向俄羅斯芭蕾舞團矚目女王Anna Pavlova致敬的作品均為箇中珍品。三人于創作時,從未想過作品會于美國引起極大回響,在數十年后的今天,仍是收藏家趨之若鶩的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