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歷來被視為奇珍至寶,在中外都留下了古老的神話和傳說。古人從貝類體中采到原珠后,由于受到科學技術(shù)水平的限制還不能作出正確的解釋。于是在世界各國都編織出許多珍珠產(chǎn)生的神話。撲里尼烏斯博物志寫著:珍珠是海底的貝浮到海面后,吸收了從天上降下來的雨露而育成的;古代印度教傳說:珍珠是隨著牡蠣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牡蠣打開貝殼時,落在貝中的雨點,不久就變成珍珠;在日本的古事記、記書等書中亦均能見到大致相同的說法;我國民間亦有“千年蚌精、感月生珠”、“露滴成珠”、“神女的眼淚以及鮫魚的眼淚成珍珠”的說法。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載:“凡珍珠必產(chǎn)蚌腹,映月成胎,經(jīng)年最久,乃為至寶。”
我國還流傳其他成珠神說,如“凡蚌聞留則痢瘦,其孕珠如懷孕,故謂之珠胎。”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還稱:有龍珠、蛇珠、魚珠、蚊珠、龜珠等記載,并詳述了這些貝類以外的動物珠的生長的部位:“龍珠在頜,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龜珠在足。”而今天一般說珍珠,都是指貝、蚌類之內(nèi)的珍珠。
因《魚公主淚水成珠》一書,而在世界各地都流傳淚水成珠的故事,有仙女的淚、美女的沼、丑女的淚,有幸福或憂傷的淚。下面引出一段“魚公主滴淚成珠”的故事。青年珠民四海,采珠遇風翻船沉人海底,遇到海怪侵害。四海奮力博斗,海怪不敵跑了,他也傷疲昏迷。醒來時,自己卻躺在水晶床上,一位美麗的姑娘正在溫存放勤地替他撫傷,自薦她是人魚公主:“慕君勇毅,故此相救。”四海在公主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很快傷愈。公主刻刻伴著四海,寸步不離,食必珍饈,衣必鮮潔。公主不說何時送客,四海也不提離去。相處既久,有情人終成眷屬。公主亦愿降謫人間。于是一雙戀人,同回白龍村。鄉(xiāng)親們既慶幸四海大難不死,更羨慕他娶到美麗的妻子,熱烈地慶賀一番。公主人鄉(xiāng)隨俗,盡棄鉛華,素衣粗食,家務操持,井然有序,手織綃帛,質(zhì)柔色艷,遠近聞名。珠池太監(jiān)的爪牙對四海妻美艷勤能,早已垂涎三尺,于是構(gòu)罪于四海,強奪公主以抵罪,四海奮力奪妻,力竭被縛,慘死于杖捧之下。公主施法逃回水府,為悼夫慘死,每于月明波平之夜,在島礁上面向白龍村痛哭,眼淚串落人海中,珠池里的珠貝,個個張口把公主淚接住,因而孕胎成珠,所以白龍池中的珍珠特別多,又特別大,是因為出自純潔心靈的魚公主眼淚所化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