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對于1980年前后的中國金融行業,您有什么感性印象?那個時代的廣州銀行與現在有什么不同?
甄偉鋼:銀行數量特別少是那個時代給我最大的感覺。到1985年之前,整個廣州市銀行營業部,還不超過25家,我住在沙河地區,從家走到那個地區唯一的銀行門口就要花費十幾分鐘,與現在銀行多過米鋪的場面大有區別。
另外,改革開放初期,銀行對外發行的最大面值鈔票就是十元,俗稱“大團結”,那個時候,一個城市工薪階層的月收入也就四五張“大團結”,貨幣發行量與流通量都十分有限。
可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團結”已經遠遠無法適應交易的需求了,常常能看到廣州越秀區的小販用各種布袋盛著成捆成捆的鈔票去做生意。當時,我們省行的運鈔車日夜不間歇地工作,往返于舊白云機場,等著飛機急運過來的鈔票,廣東甚至發行過一個月的“廣東代鈔券”,上寫“中國人民銀行本票廣東”字樣,用來解決貨幣流通的燃眉之急。這種貨幣供不應求的狀況直到1986年第四套人民幣發行百元鈔票之后才得到了緩解。
記者:在金融改革向縱深發展的階段,廣州的銀行業都經歷了哪些重要的變化?
甄偉鋼:變化太多了,但我印象中,銀行電子化業務的發展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金融業發展促進最大。1987年之前推行電子化運營之前,廣州的銀行普遍還是采取“手抄”管理,一項簡單的存款業務,至少需要花費十五分鐘的時間抄寫填表,經過繁復的審核程序;而在推行電子化業務之后,這個時間減少到了三四分鐘,銀行辦事效率提高了,業務種類也多起來。
記者:黃金行業從銀行業分離出來是什么時候的事情?這種分業經營對于整個金融行業具有什么樣的意義?
甄偉鋼: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已經批準在全國范圍內自營黃金珠寶首飾,但必須統一從人民銀行的金庫中取黃金,按照人民銀行的統一定價賣給老百姓。如果有人私自向國外商家買金銷售,就是“黃金走私”,在廣州公安局設有“黃金走私專案組”,專門對付這部分非法商家。廣東省黃金行業正式走向獨立經營,應當是1994年以后的事情。
記者:廣州的黃金業在全國同行業中占據什么樣的地位?
甄偉鋼:全國范圍里,廣州的黃金行業名副其實走在最前列,是最早成立民營黃金投資公司的地區,也是最早推廣“價費分離”方案。
黃金行業正式與廣州老百姓的投資相結合起始于1999年“千禧金條”的發售,在此之前,中國老百姓只熟悉以金首飾存在的消費形式,不知道黃金還可以鍛造成金條用于直接投資。當時在廣州城內萬人空巷搶購該金條,順德的家電老板一買就是十公斤,粵寶1個月的時間里賣掉了幾百公斤的金條,從此以后,黃金投資的概念逐步走進了千家萬戶。
甄偉鋼
到1985年之前,整個廣州市銀行營業部,還不超過25家,我住在沙河地區,從家走到那個地區唯一的銀行門口就要花費十幾分鐘,與現在銀行多過米鋪的場面大有區別。
—— 甄偉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