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金銀器一直是收藏領域中的一個重要門類。
中國甘肅玉門夏代古墓中出土的金耳環(huán)雖然鑄造粗糙,但卻是我國發(fā)現的最早的金飾器實物。商代的金器以裝飾品占主導地位,器物類相對較少。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眼部貼金的虎形飾及金片、金葉、金箔等裝飾,四川廣漢三星堆商代祭祀坑中發(fā)現的金面罩和金杖等祭祀用的金器說明,金器在商代已經得到社會上層廣泛使用。銀的使用歷史較晚,目前所見的春秋時期銀錯銅兵器,是最早用銀的實例。
春秋戰(zhàn)國和兩漢時期的金銀器的設計制作工藝已經非常高超。唐代金銀器的制作和應用達到了歷史的巔峰,除了飾件還開始生產餐具、茶具、佛教法器等生活器物,而且品種大為增多。
兩宋時期的金銀器制造業(yè)更為商品化。皇親貴戚、王公大臣、富商巨賈,都享有著大量的金銀器,上層庶民和酒肆妓館的飾品及飲食器皿也都使用金銀器。隨著金銀器的社會化,宋代金銀器無論在造型上或紋飾上一反唐代的富麗之風,而變?yōu)樗匮藕透挥猩顨庀ⅰ?/p>
明代的金銀器制造工藝高超,明定陵出土的金冠、金盆等是代表作。造型莊重,裝飾華麗,雕鏤精細。器物用打胎法制成胎型,主體紋樣采用錘成凸紋法,細部采用鏨刻法,結合花絲工藝,組成精美圖案,有的器物鑲嵌珍珠寶石,五光十色。金銀上鑿刻壓印“官作”或“行作”或工匠名及成色。
清代金銀器的工藝多趨于繁富華麗、精細瑣碎。色彩追求艷麗妍美,樣式崇尚變奇化異。
金銀器可分為金銀器物和金銀飾物兩大類,它們還可分為飲食、信符璽印、容器、輿洗器、梳妝用具、陳設觀賞品、宗教祭祀器、冠服、發(fā)飾、頸飾、耳飾、手、臂飾、胸墜飾、劍飾、車馬飾、貨幣、雜器等10余小類。
金銀器物中的飲食器有樽、杯、盤、壺、盞、碗、豆、蠱、鍋、箸、勺、匙、溫碗、盞托、茶具、羽觴、執(zhí)壺、花口杯、提梁壺等。信符璽印有腰牌、符牌、金印章等。容器有盒、缸、罐、簋等。輿洗器有匜、盆、洗等。梳妝用具有梳、篦、刀、奩、鑷、鏡架、櫛背等。陳設觀賞器有薰爐、香薰、銀釧、金鐘、瓶、盤、掛屏、盆景、天球儀等。宗教祭祀器有造像,葬具、法器、祭器、如意、香案、匾牌、菩薩等。
金銀飾物中的冠服有鳳冠、冠頂、冠帶、金銀冠、步搖冠、冠花等。發(fā)飾有笄、簪、釵、梳步搖、鈿花、珠花等。頸飾有項鏈、頂圈、排圈、金銀冠墜、護頭箍、金銀角、銀馬圍帕、金銀抹額、金銀插針、金銀衣帽飾、吊飾、長命鎖等。耳飾有耳珰、耳環(huán)耳墜等。手、臂飾有釧、鐲、條脫、戒指、指環(huán)、頂針等。胸腰墜飾有壓領、腰鏈、腰帶、腰牌等,貨幣類有金貝、金條、金磚、金板、金餅、銀貝、銀餅、銀元、銀鋌、銀錠、金五銖、馬蹄金、麟趾金、金銀開元通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