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與翡翠是否有聯系?可能有人會認為玉璧與翡翠根本扯不到一塊,原因是歷史文獻記載“楚人得玉璞于楚山中”,即當年卞和荊山抱玉,其地點在今天湖北省西部的南漳縣北80里(據《明統一志》)一帶;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卞和荊山抱玉,地點在今神農架倉坪與宋洛河一帶——古荊山包括神農架前區(據郝用威和氏璧產地》)。而翡翠產自緬甸,離古荊山甚遠,按當時的交通條件,翡翠原料不大可能流到荊山一帶;再說,和氏璧具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特征,顯然,翡翠不具備這樣的變彩效應。但是,卞和、和氏璧又確確實實與翡翠,與鑒賞翡翠、加工翡翠、經營翡翠的人們有著割舍不斷的聯系。在號稱“極邊第一城,”、翡翠集散地的云南省騰沖縣,人們就可以感受到玉璧與翡翠有密切的聯系。
云南省騰沖的來鳳山上,一座人們為相玉大師卞和建造的、由中國玉器研究會會長楊伯達先生考證為全國僅有的相玉“祖師殿”。騰沖與緬甸山水相連,自古就是西南邊陲的重要通商岸口,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就是通過騰沖進入緬甸,然后再通往其他相關國家。據資料記載,騰沖人首開翡翠加工的先河,騰沖人經營翡翠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識別、加工、經營翡翠的過程中,騰沖人景仰春秋時期卞和識寶的超凡眼力,景仰卞和堅貞、執著的信念和獻身精神,滿懷深情把卞和從千山萬水之外請到騰沖這塊翡翠的熱土上“安家落戶”,尊為“相玉祖師”,建造殿宇供奉膜拜。來到卞和殿內,但見卞和大師正襟危坐,神態儒雅安詳,炯炯的目光中,透出卓識與智慧,似能洞穿世上玉石毛料的真況假象。
卞和雙手捧一輪寶玉,那就是人們所想象的和氏寶璧。殿內懸掛有天下名士趙藩題匾“秀挺昆山”和騰越地方達人手書的“不憚梯山求異寶,遍從航海獲奇珍”等寓意深刻的對聯,使人對卞和的求真精神肅然起敬。
千百年來,在某些史書中或民間傳說中,認為“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秦朝的玉璽,即后來的“傳國玉璽”。我們根據玉璧的尺寸和結構特征,不難推斷:璧不可能制成璽,“和氏璧”與“傳國玉璽”沒有任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