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南南陽《紅樓夢》研究會在新野縣歪子鎮召開年會,讓與會研究人員大開眼界的是,《紅樓夢》中多次提到的傳奇玉杯“一捧雪”終露真顏。
據《明史》和《張漢儒疏稿》記載,“一捧雪”為明代著名玉杯,當時的權臣嚴嵩欲將玉杯據為己有,玉杯的主人莫懷古棄官改姓隱居他鄉,“一捧雪”在嘉靖年間失蹤。另據《新野縣志》詳載:明朝嘉靖年間,太仆寺卿莫懷古曾于風塵中提拔裱褙湯勤,并將其薦于當時權盛一時的嚴世蕃。湯勤謀占莫懷古之妾雪艷,攛掇嚴世蕃向莫家索取家藏古玉杯“一捧雪”。莫懷古以贗品獻給嚴世蕃。嚴世蕃得到古玉杯后,不知是假,非常高興,并升莫懷古為太常。但湯勤認得杯的真假,將真相告之嚴世蕃。嚴世蕃非常憤怒,命人到莫府搜取真杯。莫府仆人莫成將真杯藏起,杯沒被搜走。莫懷古害怕再被嚴世蕃逼交古玉杯,于是棄官逃走。而嚴世蕃卻在朝上上本彈劾莫懷古并派人追拿他,在薊州將莫懷古拿獲,并命薊州總鎮戚繼光就地將莫斬首。戚繼光欲救莫懷古但無計,莫府仆人莫成愿舍身救主,莫懷古因而得機逃往古北口。戚繼光將莫成斬首后,將人頭送到京城,但又被湯勤識破。錦衣衛陸炳奉旨調查,并將戚繼光拘捕。嚴世蕃令湯勤會審,陸炳欲斷為真,湯勤堅持為假;陸由雪艷暗示,看破湯意在得雪艷,又思開脫戚繼光,無奈將雪艷斷與湯勤為妾,湯乃不究。洞房中雪艷刺死湯勤,報仇后自刎。為保住玉杯“一捧雪”,莫懷古不惜丟官、棄家舍妾,幾經輾轉來到中原,將莫姓改為李姓,隱蔽落戶。
會議期間,歪子鎮大李營村70歲的村民李占元抱著一個紅布包裹的木箱來到年會現場,將傳說中的玉杯呈現在大家面前。從外觀看,“一捧雪”為白色玉杯,略透淡綠,玉質晶瑩,口徑7厘米,深2.5厘米,杯壁厚0.2厘米。杯身琢有梅花五瓣,似臘梅盛開。杯底中心琢一花蕊,杯身外部攀纏梅枝,枝上琢有17朵大小不等的梅花,與杯身自然連在一起。玉杯取“臘梅傲雪”之意,酒斟玉杯內,經光線折射,加上玉杯的剔透光潔,給人如冰如雪的感覺。因為玉杯的主體為白色,上面又雕琢著梅花,故而將玉杯取名為“一捧雪”。1978年,經故宮博物院鑒定,這盞“一捧雪”為明代工藝,玉料是著名的新疆和田玉,屬國家二級文物。
據“一捧雪”的持有者李占元介紹,玉杯在他家已傳16代共400余年。李占元稱其家族為莫懷古的后代,玉杯被莫李家視為傳家至寶,由每代的嫡系長子保管,不交外人。以前,李家人把玉杯藏在家中墻體內,從不示人,這次把玉杯拿來,是想讓《紅樓夢》研究者對“一捧雪”有更直觀的感受。
關于玉杯的傳說,明末清初戲劇家李玉寫有傳奇《一捧雪》。李玉,江蘇吳縣人,崇禎末年中鄉評副榜,明亡后專事劇本創作,作有傳奇40余種。傳奇《一捧雪》在傳說的基礎上,情節更為曲折復雜、扣人心弦。后來京劇、徽劇、晉劇、秦腔、漢劇、豫劇、曲劇等取材于李玉的《一捧雪》,上演有《溫涼盞》、《審頭刺湯》、《莫成替主》、《搜杯代戮》、《薊州城》等戲曲傳統劇目。現在新野縣歪子鎮農民作家陳君昌歷經三載,寫有長篇通俗小說《魂飛激蕩一捧雪》。小小玉杯,它那坎坷曲折、悲壯的經歷,令人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