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深度多半標示于指針軸心與于6點鐘位置之間,例如防水300米為30ATM、300m或300meters,或是表后底蓋上Water Resistance、Waterproof字樣。通常手表的保證書或使用說明中都有這樣的文字:防水30米,僅抗洗手濺濕;防水100米,可供浮潛或游泳;防水200米,則可供水肺潛水。這些說明看似清楚,卻又模糊,就像水肺潛水的深度不過30米,為什么需要防水深度200米的表?既然防水達30米,為什么不能戴著表洗澡?究竟該如何解讀其中意義就有大學問了!
每當水下深度增加10米,就會增加相當于一大氣壓的壓力,依照這個原理,使得一般表廠均以壓力計來測試手表的防水性能,所以有的表廠會以標示抗壓值(bar或atm)來表示其防水數值。1bar等于每1平方公分承受1公斤的壓力,所以抗壓10bar相當于能承受水面下100米深度所存在的壓力,也就是防水100米,20bar相當于防水200米,以此類推。若是手表只有Water Resistance字樣而無數值標示時,依國際標準規定是同于防水20米。然而,所謂的壓力測試是靜態的,當表戴在腕間使用或是游泳潛水時,所承受的壓力卻是動態的,因此手表所需承受的瞬間壓力遠大于靜態時,所以必須乘上數倍的安全系數,以確保手表的防水性能,這也是為什么手表標示深度遠高于實際使用的原因。
區別手表的防水性能,最簡單的方法便是依形狀判定:一般來說,圓形表的防水最佳,其次是橢圓形表,方形或不規則型手表的防水就比較差了,這是因為防水膠圈和圓形最為密合之故。其次,材質也有關系,銅、鋁或包金材質久了會變質,進而影響防水性。再者,表冠、后底蓋及玻璃邊緣是進水的主要地方,所以手表本身的設計也有絕對的影響,例如:擁有旋入式表冠及后底蓋、有表圈設計、外型較厚實的表款通常防水功能較好;超薄型手表則因空間有限無法有效防水,所以防水性較差;而多功能的按把設計,防水也容易有漏洞。除了本身設計因素外,不當的使用方法才是導致手表進水的罪魁禍首,例如調整時間后,龍頭未旋緊;手表在溫度高低懸殊的狀況下,容易起霧;此外,戴著手表洗澡,剛開始時可能看不出有什么問題,一段時間后,手表絕對會有問題。當手表遇到進水問題時,最好趕緊送至表店由專業師傅進行機芯洗油或表殼烘干的處理,最好不要在機件未取出時就自行以吹風機吹干,這樣的舉動非但沒有幫助,反而容易將蒸發出來的濕氣殘留在機芯內部,問題將更形嚴重,有這種習慣的朋友要千萬注意了。
最后要提醒消費者,不管是一再強調防水性能多么優異的專業潛水表或一般的防水表,經過長間的日曬雨淋且沒有經常保養清洗,污垢灰塵會使防水膠圈甚至表殼日漸老化,而嚴重影響防水性能,而且通常大多數品牌潛水表的防水保證只有1年,所以,定期檢測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雖然國際組織ISO對潛水表的防水標示均有嚴格的規定及測試,但由于各個國家對防水標示的規格并不一致,所以消費者在無法分辨是否合乎規定的情形下,不妨把手表的防水標示做為一個參考資料,而別當成真正的使用深度,應該就非常保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