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羽林郎》有“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句,說明在漢代藍田玉被大量制作首飾。天水市出土一件玉佩,乃藍田玉材質碾琢的舞女形象,長片形,高9.5厘米,玉人大頭、細腰、長袖、裙擺拖地,作揚臂甩袖翩躚起舞狀。漢武帝茂陵出土過一件四神紋玉鋪首,是漢代藍田玉雕中最精美的一件,橫寬36.5厘米,灰綠色,下有凸鈕,四角略弧圓,分別碾琢其時流行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器面下方以環鈕為鼻梁,上連粗眉和暴起之雙眼,形成大獸面,下緣則以8條豎紋勾勒出寬大的排牙。圖案化的形象莊嚴凝重,工藝梢湛,線條運用剛柔相濟,一派皇家氣象。如此巨大的玉鋪首為迄今所僅見,代表了漢代最高的攻玉水平。另外,寶雞市還出土過一件玉辟邪,亦為藍田玉質材琢成,青綠色有條紋,圓雕,高18.2厘米。辟邪昂首仰視,張口豎耳作吼叫狀,下頜垂須與胸部渾連,前胯處生雙翼,軀體健碩,四肢粗壯,可惜三腿有殘,后腦和背部分別雕出插座,尾部亦有插孔。造型雄武有力,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寶雞市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館陳列的隋代菩薩像,是藍田玉最大的一件雕刻藝術品,原出自西安佛寺遺址,高1.85米。菩薩頭戴高寶冠,團圓臉,雙耳垂肩,面相平靜慈祥,身披袈裟,袒胸,內著僧祗支。繁縟的瓔珞垂于腹下,屈雙臂前伸作法印,惜雙手自腕部殘斷。盤腿交腳坐于蓮墩之上。通身都顯露出藍田玉那美麗的黃綠色,尤以被人撫摸光滑的雙膝部為甚。
改革開放以來,藍田玉的開采揭開了新的篇章,玉器作坊遍地開花,玉器店鋪排街成市,交易量之大為前所未有,一派繁榮興盛。主要玉雕成品有手鐲、健身球、玉佩,文房用具、日用杯盞之類,甚至枕頭、鋪地磚、欄桿等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也用藍田玉制造。藍田玉的開采利用出現一窩蜂上的現象。
任何天然的礦產資源都不可再生,因而是有限的,終有枯竭的一天。所以我認為對藍田玉的開采利用應走少開采、精加工、高創匯的路子。
通過上列幾件歷史文物可知,藍田玉同樣可以琢出光耀千古的偉大作品的,問題在于我們今天要培養出一流的玉作設計師和千百個能工巧匠來。
藍田是個人多地狹的貧困縣,大自然賜予的藍田玉,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大量地糟蹋浪費,尤其做大塊建材,制作中產生大量邊腳料。我曾目睹這種邊腳料玉塊堆積如山,被棄置道旁或倒入河灘,感到十分難過。藍田玉,這美麗的玉種,有限的資源,我們理應百倍地珍惜節約使用,不能貪圖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濫采濫挖,粗率加工。和田玉經過數千年的采用已近絕跡,而中國人世世代代重玉愛玉的文化情結,還要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藍田玉身負的使命,不言而喻。藍田玉輝煌的時代,必定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