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瑪麗蓮·夢露在影片《如何嫁給百萬富翁》中一句“鉆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的歌詞,如今已然是眾多鉆石品牌的廣告詞,也成為了珠寶首飾的最佳宣傳語。大概很少有女性能拒絕來自鉆石、藍寶石、紅寶石、翡翠或是珍珠的誘惑。
當然,感情因素是一方面,而經濟價值又是另一方面。也因此,西方社會常常把珠寶黃金稱作女性的“逃離資產(runningawayassets)”。這個帶有幾分戲謔的說法給珠寶首飾的保值功能作了一番生動的注解。雖然投資珠寶黃金不會讓人一夕之間成為百萬富翁,但也同樣不會讓人身無分文。因為,無論如何,珠寶首飾的固有價值不會消失。其投資價值雖不如外表一樣奪人眼球,但同樣能為投資者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資產多樣化工具。
長期持有才有望獲得回報
時任卡地亞珠寶新聞發言人的菲利普·貝斯(PhilippeBessis)曾公開宣稱:“在世界上任何一家拍賣行,你都不會發現拍賣價低于初始售價的卡地亞珠寶。”頂級珠寶的潛在投資價值可見一斑。
寶石以及稀有金屬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是珠寶進入投資者目光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成就了珠寶作為一種相對有效并安全的保值工具。“投資珠寶不會像房地產或股票一樣為投資者帶來現金收入,而且鉆石的價格也會隨著股市的震蕩而產生波動。但是不管怎樣它會保持其固有的價值。另一方面全世界對鉆石的需求日益旺盛。”領導蘇富比拍賣行國際珠寶部門的麗莎·哈伯德(LisaHubbard)表示。而作為奢侈品的一類,珠寶的價值更不會像Gucci的鞋子、Armani的套裝或是保時捷跑車一樣,從上身或是上路的一刻起價值就一路走低。只要不磨損,珠寶最起碼不會喪失自己本身的價值。
另一方面,與藝術品等其他另類投資商品相比,珠寶不僅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并且受整個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更小。上世紀90年代初期經濟不景氣直接導致了藝術品市場的疲軟,而同期珠寶市場受到的影響卻甚微。1993年蘇富比在瑞士圣莫里茨舉行的珠寶專場拍賣會總共售出了價值23870.556萬美元的珠寶,拍品中的84%都成功售出,并且絕大多數都以高于預估價兩倍的實際價格成交。
雖然珠寶的保值功能得到一致公認,但對其升值潛力仍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專營稀有金屬的金線國際公司(GoldlineInternationalInc.)副總裁格蘭特·馬里蘭(GrantMarylander)認為:“如果你不介意持有手中的鉆石或黃金10年以上的話,投資回報率亦可達到20%。”而菲利普·貝斯則表示,應將珠寶投資當作一項長期投資,一般需持有25年或以上才有期望獲得回報。隨著近年來鉆石價格的一路走高,投資顧問開始給予其越來越多的關注,認為鉆石、珠寶很有可能超越黃金而成為一種更加安全且回報更高的投資工具。
不僅如此,從感性的角度而言,投資珠寶不僅不用像買賣股票一樣與枯燥的收益曲線打交道,或是忙于計算投資回報率,相反它帶給投資者的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情感或家庭上的依賴。就像紅寶石代表著結婚40周年一樣,對許多珠寶投資的擁躉而言,投資珠寶在情感上獲得的回報要高于其經濟上的。畢竟,一套完美的鉆石首飾映襯著愛人的耳朵、手指和脖子的畫面比一組可轉換債券的排列要吸引人得多。
市場行情一路看漲
自2000年以來,包括鉆石在內的高品質的天然寶石,其價格已經上揚了超過30個百分點。美國鉆石行業2006年的年度調研報告也指出,從2003年至2006年,成色出眾的天然鉆石價格已經上漲了40%,并且將繼續保持在高位。僅2005年一年,美國鉆石戒指的銷售額就達到了48.4億美元。
好萊塢也在近年珠寶價格的飆升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處可見的好萊塢璀璨星光無疑也激起了大眾對鉆石等珠寶的興趣。”VNU珠寶展覽集團(VNUExpositionsJewelryGroup)全球新業務開發副總裁南茜·羅比(NancyRobey)表示,“有些顧客徑直走到珠寶店要求購買明星們在紅地毯上所佩戴的珠寶,絲毫不計較價錢。”2006年的奧斯卡頒獎晚會上,《加勒比海盜》女主角凱拉·奈特莉(KeiraKnightley)佩戴了一款來自寶嘉麗(Bvlgari)的古董項鏈。兩個月后,這款鑲有翡翠、紅寶石以及鉆石的上世紀60年代的項鏈就被貝克漢姆以800萬英鎊(約合1.2億元)的價格買走。
在價格上漲、需求提高的同時,原本就十分稀有的頂級寶石的產量卻在逐年下降。每25000只野生牡蠣里只能生成一顆符合投資級珠寶標準的天然珍珠。2004年10月,佳士得在日內瓦舉行的拍賣會上,這樣一串天然珍珠項鏈的拍賣價高達310萬美元(約合2400萬元)。眾所周知,非洲出產的鉆石向來是品質的保證,俄羅斯和澳大利亞次之。類似的,來自哥倫比亞和津巴布韋的翡翠最為珍貴。可是,由于多年的開采與市場需求居高不下,這些開采地的寶石資源正在直線下降,有些甚至瀕于消失,其中緬甸的多個紅寶石礦和克什米爾地區的藍寶石礦面臨的問題尤為嚴重。
佳士得2007年2月在瑞士圣莫里茨舉行的拍賣會上,一枚來自寶嘉麗的重達8.62克拉的枕墊形緬甸紅寶石(TheGraffRuby),以3637480美元成交,創下了每克拉425000美元的世界拍賣紀錄。供需之間的不平衡在極大地拉升了單品價格的同時也托高了市場的成交量。2006年,佳士得全年珠寶拍賣成交額達到了3.54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
拍賣行掌握定價權
經驗老道的珠寶投資者一般都會到拍賣行找尋具有投資價值的珍品,因為通常罕見的、價值不菲又極具升值潛力的珠寶或寶石都會通過此渠道流通。珠寶鑒賞家和拍賣專家都認為,最好也是最保險的投資級珠寶或寶石通常是指那些成色出眾、罕見的寶石,各種稀有的彩鉆,或是出自名家之手抑或是大牌公司巔峰時期出品的絕世之作。佳士得每年都會在阿姆斯特丹、迪拜、日內瓦、香港、倫敦、米蘭、紐約、巴黎和圣莫里茨舉行大約60場珠寶拍賣會。而由佳士得、蘇富比或是盧森堡菲利普斯德普瑞(PhillipsdePury&Luxemborg)等知名拍賣行所舉行的重要珠寶展上,通常會同時會集來自梵克雅寶(VanCleef&Arpels)、寶嘉麗、卡地亞和蒂芙尼(Tiffany)等各家不同時期、風格迥異的珍品。
“拍賣行同樣也是寶石單品的主要流通途徑。”蘇富比拍賣行國際珠寶部門的經理麗莎·哈伯德表示:“一般說來,一些稀世珍品會在一個家族里經數代人之手流傳至今,當他們決定將之出售的時候,拍賣行就是最佳的曝光之選。”這是因為只有知名拍賣行才有能力吸引來自全球的既有鑒賞能力、又有購買實力的買家。另一方面,這些拍賣行一定程度上還掌握著珠寶以及寶石的定價權。拍賣的流通機制決定它更加有利于賣家,這也是拍賣品經常以高于估價幾倍的價格成交的主要原因。
設計成就投資價值
根據佳士得的珠寶拍賣指南,一般一款珠寶的價格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寶石的成色、重量、清澈度以及鑒定證書的描述,珠寶的設計、手工、年代、風格、稀有程度、品牌,并且參考其他相似珠寶拍賣的價格。
該行珠寶拍賣部門總監西蒙·迪克爾(SimonTeakle)表示,寶石的成色固然重要,但相較而言,設計師的創意、工匠的手工以及制作工藝才是決定一件珠寶價值的先決條件。因為“設計師通過自己的創意賦予寶石生命,在凸顯寶石價值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好名聲,而這是僅憑一顆足色全美鉆石(D-Flawless)所無法實現的”。
他同時指出:“一般說來,與珠寶首飾相比,鉆石或其他寶石其實更容易定價。”這是因為絕大多數寶石都帶有鑒定評級證書,這是它們品質的保證,而買家可以通過研究同一級別寶石近幾年來的拍賣價格走勢來估計它的實際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投資于品牌珠寶或是名家之作相較寶石單品更有可能獲取意外的高收益。正如藝術品上的簽名一般,珠寶投資的品牌效應顯而易見。一個知名珠寶商可能要花上一個世紀的時間來打造其品牌,使其具有真正的“簽名價值”。創立于1858年的寶詩龍(Boucheron)至今仍由其品牌創始人家族掌握,卡地亞則在2007年迎來了自己的150周年紀念。刻有蒂芙尼或是寶詩龍標志和序列號的項鏈總是比類似的一般品牌項鏈更具有投資價值。不僅如此,如果這款項鏈還出自品牌的全盛時期的話,它的價值和價格都自然能傲視群雄。新藝術風格(ArtNouveau)的法國萊儷(Lalique),奢華風格(ArtDeco)的卡地亞,或是梵克雅寶上世紀40年代的作品都屬于這一行列。刻有品牌標志的卡地亞奢華風格的手鐲,上世紀20年代的價格大約在1.5萬美元,2003年時的售價則為30萬美元。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卡地亞、蒂芙尼等奢侈品牌逐漸走上國際化大品牌的道路,它們把很大一部分的注意力都投向了面對更廣泛消費群體、可以量產的珠寶首飾,如卡地亞標志性的“愛的手鐲”(Lovebracelet)和蒂芙尼的ElsaPeretti鉆石系列。與此同時,一些出自當代獨立珠寶設計師的作品則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出生于紐約、現年66歲的著名珠寶設計師羅森塔爾(JoelArthurRosenthal,一般他喜歡用JAR來稱呼自己)無疑是這其中的佼佼者。他每年的作品都極為有限,并且只接受老顧客的訂單。而通常一件作品從下單到最后交貨,顧客可能要等待的時間長達3年之久,因此他的作品也極少會在拍賣會上現身。在2006年佳士得紐約的一場拍賣會上,由JAR設計并打造的一對由銀和18K玫瑰金制成,同時鑲有紅寶石和鉆石的黃玉耳環,拍出了710400美元(約合560萬元)。而拍賣前的估值僅為6-8萬美元,實際成交價幾乎翻了十倍。除他以外,同樣響當當的名字還包括舒伯特·紀梵希(HubertJamesTaffindeGivenchy)、尼古拉斯·琺尼(NicholasVarney)以及來自香港的張王幼倫(MichelleOng)。
名人效應同樣適用于珠寶的買賣。一枚價值僅3000美元的普通鉆戒,僅僅因為經由棒球冠軍約翰·迪馬喬(JoeDiMaggio)在1954年送給瑪麗蓮·夢露,其在1999年佳士得紐約拍賣會上就拍出77.2萬美元的高價,翻了257倍之多。
當然這是個比較極端的例子。然而一經名人之手就身價十倍、百倍的例子在珠寶拍賣界不勝枚舉。1970年,伊麗莎白·泰勒戴著李察·波頓送給她的69克拉的“泰勒·波頓”鉆石吊墜出席奧斯卡頒獎禮,一舉攻占第二天全美國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雖然這顆花了李察110萬美元的鉆石并沒有創造出一個持久的婚姻,卻毫不妨礙泰勒在僅僅9年后將它賣出了280萬美元的大價錢。從110萬美元到280萬美元,10年間,“泰勒·波頓”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9.79%。
撇開珠寶的升值潛力不談,最終,多數投資者看重的還是珠寶本身的美感。佳士得珠寶拍賣部門總監西蒙提醒投資者,“在最后決定是否要投資于一件珠寶的時候,不要使用放大鏡去仔細研究,也不要利用繁瑣的統計數據去分析,僅僅單純地欣賞寶石和珠寶設計帶來的視覺享受,這才是最好的投資。”因此,一件真正值得投資的珠寶,一定首先是能給投資者帶來感觀的愉悅,其次才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稀世珍品。這兩個條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件極具美感但量產的珠寶首飾可以讓佩戴者更加迷人耀眼,卻無法在未來為其帶來更多的財富,也就不具有投資價值。
中國力量的出現
不僅香港珠寶設計師張王幼倫在珠寶界名聲鵲起,作為佳士得全球珠寶拍賣重要一站的香港近年來也引來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關注。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更是創下了超過2.95億港元的成交額,打破了歷來亞洲區珠寶拍賣的最高總成交額紀錄。2006年11月,一串鑲有鉆石的翡翠項鏈拍出了2252萬港元的高價。
除此以外,來自鉆石經銷商的資料顯示,人民幣的升值會進一步托高國際市場鉆石的價格。由于鉆石均以美元定價,人民幣的升值直接導致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增強并提升消費者投資鉆石的吸引力。相關專家預測,中國市場對鉆石的需求增長將促使未來5年內鉆石的價格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