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石成功率絕對不到萬分之一
黃佩林用手抓住一片剛剛切下的翡翠,把它放到水里洗干凈,再用滿是繭子的雙手把翡翠片舉過頭頂,借著屋外投進來的光線仔細端詳著手中的翡翠片。這片“石頭”看來沒讓他失望,他的眼睛寫滿了慰籍和滿足。“還不錯,雖然不是什么上品,但也還可以。”已經59歲的黃佩林把石頭放進身邊的口袋里笑著說。像他這樣的翡翠商人騰沖縣城里比比皆是,在這個有著“翡翠第一城”稱號的地方,象黃佩林一樣的賭石人不在少數。然而,在騰沖真正有經驗的玉石商人卻很少參與到純粹的“賭貨”交易中。
翡翠行業的流浪者
遇到黃佩林的地方是騰沖縣城內的一個翡翠毛料加工廠,當時他正在等待開解一塊自己“淘”來的石頭。
切石頭的解機是有蓋子的,看不到石頭被切開的情況,開解的時候黃佩林除了等待就只有在心里祈禱自己能有一個好運氣。“這塊石頭我是1000塊買的,就算解不出什么,我也不會虧得太多。”嘴上滿不在乎的老黃,卻一直坐不住,不停的在解機前轉悠,感覺像是在等待成績通知單的小學生。
在這家毛料加工廠的院子里,一堆堆已經沒有多少價值的邊角料被隨意的堆中央。在院子的角落里還有幾塊以噸為單位的翡翠毛料。“這些料都不是很好,價值不是很大。”干切割翡翠毛料工作已經8年時間的中年男子王成不屑的說。“這快石頭還不錯。”在擺著8臺解機的廠房里,王成指了指地上的一塊半米大的石頭說,“這塊石頭,雖算不上上品,但也值十多萬了。”
這一個在當地數得上規模的毛料加工廠被很明顯的分成了三個區域,一間出售翡翠成品的鋪面,一間廠房是專門切石頭的,而另一間是對切出的石頭進行簡單的打磨加工。“這里能生產的只有手鐲,雕刻工藝比較復雜的擺件和掛件則要到專門的地方找人加工。”王成說。
已經切完石頭的黃佩林,很悠然的在院子里抽起了一種產自緬甸的劣質香煙。“我經常會拿石頭到這里切。但是賺得并不多。”專門倒騰毛料的黃佩林看上去并不富裕,他通常是從當地村民或者緬甸邊民手里以低價買進一些品質低劣的翡翠原石,然后再切割后低價賣給真正的翡翠商人。在這些商人手里,粗糙的石頭將變成各種價格不等的飾品擺上珠寶商店的柜臺。“我這樣的人在翡翠行業里就和流浪漢一樣。算不上生意人。就靠著一點淺薄的看石經驗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