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是珍珠資源、加工和貿易的大國,中國的珍珠產業對于世界珍珠市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令國內珠寶行業人士倍感尷尬的是,雖然擁有年產量1500噸,占世界總產量的95%以上的龐大產業規模,中國珍珠產業的產值卻僅占世界總產值的8%,遠遠無法與產量相提并論。
據了解,日本、歐美以及中國香港等地每年均會從內地進口大量價格低廉的原珠,在經過加工之后,這些原本價格低廉的原珠會立刻飆升數倍甚至數十倍進入終端市場。在整個產業鏈中,內地珍珠產業只能從中賺取最低廉的費用。這種重質不重量的加工標準,也只能使內地珍珠產業久久無法走上發展珍珠精品的道路。
近些年來,在我國內地珍珠普遍成為廉價標志的同時,南太平洋法屬波利尼西亞出產的黑珍珠卻在高端市場中倍受追捧,屢屢飆出驚人價格。高達每千克一萬多美元的售價,卻并沒有成為消費者購買大溪地黑珍珠的障礙。與內地珍珠養殖相比,大溪地珍珠養殖有著相對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當地政府設立專門部門負責對珍珠養殖、出口進行監管,規定珍珠從業者需經培訓才能持證上崗。而對于珍珠規格的把關也相當嚴格,規定珠層不得少于0.8毫米。所有珍珠均需經珍珠產業部檢測發放質量保證書及等級證書后才能出口。不合格產品則會予以銷毀。這種政策,就從根源上杜絕了劣質珍珠流入市場,為大溪地黑珍珠提供了質量保障,使得這一品種珍珠的好口碑得以完整延續。
相比之下,我國內地珍珠產業缺乏完善的質量監督體系,大量劣質珍珠不經檢驗便流入市場,給消費者造成了內地珍珠質量欠佳的不良印象,從而產生了重質不重量的惡性循環。同時,珍珠行業也鮮有具備設計和創新研發能力的珍珠首飾品牌,珍珠消費還不足整個首飾市場的5%,珍珠產品產量大,但附加值卻極低,導致整個珍珠產業無法得到長足發展。
針對內地珍珠市場的現狀,如何擺脫困局,消除消費者心中的廉價印象,實現產業復興,成了整個內地珍珠迫切需要思考并解決的重要問題。參考大溪地珍珠產業的成功經驗,首先,本地政府應有效發揮政策支持的作用,幫助建立質量監督體系,同時也要加大對養殖生產的政策扶植力度,加大科研投資比重。幫助本地珍珠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帶動珍珠產業的復興與發展。另外,國內珍珠企業要擺脫廉價產品泛濫的局面,加大對產品質量的控制,堅持品牌發展,同時在設計、工藝研發方面多下工夫,拓寬珍珠產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