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為什么設立石雕和紫砂這兩個新專場?
陳林林:石雕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它不僅僅是資源性的東西,也帶有文化意味。這幾年隨著市場的開放和投資理念的多元化,石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群眾基礎,越來越受到重視。
最近恰好有一次機會,我們到臺灣地區與那里的一些藏家接觸。這幾年臺灣地區經濟相對萎縮,大陸的經濟則在上升。因此現在的收藏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大陸。
拍賣非常講究時機,現在也算是個好時機。因為好東西是有“腿”的,哪兒錢多,就往哪兒跑。現在大陸錢多了,好的東西才有機會到這里拍賣。這次“國石”專場中的拍品,幾乎全是從臺灣一些大收藏家手中征集來的,而且估價起碼要比大陸便宜30%左右。
關于紫砂,今年春拍我們做了一場 “現當代陶瓷藝術”,里面有30件紫砂,市場反應很好。是通過這次試水,我們才決定搞一個紫砂專場拍賣。
《第一財經日報》:石雕和紫砂近幾年里的行情走勢如何?
陳林林:紫砂進入市場基本上是1980年以后的事情。自從進入市場,基本上它的行情就在不斷走高。以前它的走勢基本上根據經濟情況走。經濟上升了10%,它可能也就上升10%。但這幾年,有所不同。過去人們可能更注重投資,而現在可能更注重文化享受。因此它的行情走勢與經濟走勢的聯系就不那么緊密了。
經濟可能會對市場整體氛圍產生影響,但是從這次香港蘇富比秋拍的情況來看,器物這一塊還是特別好,只是當代藝術這塊可能受到一些影響。因為,器物和繪畫不同,器物的制作周期比其他藝術形式慢,它與資源也有關系。
《第一財經日報》:現在大家對當代的藝術品敬而遠之,有許多人甚至質疑當代瓷器、石雕和紫砂也已經淪為投資者炒作的籌碼,你對此怎么看?
陳林林:炒作在整個藝術行業是不可避免的。這就需要投資者對自己所購買的東西有一個心理定位,不要盲目地追漲殺跌。
這次我們的拍品價位,都不是按照藝術家的市場價格來評估的。有些藝術家的市場價格可能很高,但我們的判斷相對很低。比如說,我們此次有一件戴榮華的粉彩瓷瓶《西施浣紗》,標價是18萬元。但這件作品如果是在市場上買,價格可能在28萬元左右。我們就是要給市場一個空間,希望大家在這個范圍里買。
油畫從1993年進入市場,到今天已經整整15年了,而當代陶瓷今年年初才進入市場,到現在才拍第二場。當然這一年來,市場價格有所推動,但也沒有像當代藝術那樣暴漲。不過它未來的市場走勢還是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