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曾想到,呼嘯而來的金融危機一下子就將奢侈品行業撞了個趔趄。還記得去年年初,華爾街最后一次“恐怖紅利”時代,投行精英四處揮舞支票的情形讓當時一位代理法拉利跑車的美國大媽興奮地喊道,“我愛死這群孩子們了!”時尚雜志的編輯們也樂不可支地幫著出謀劃策,比如在加勒比海買一個小島。那時候,紐約第五大道的各大奢侈品旗艦店都不會想到,那些孩子們今年都去買紙箱了。
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奢侈品雖說是最具抗跌系數的商品,尚不會像汽車行業那樣直面寒冬,但似乎也嗅到了一絲涼意。在剛剛過去的米蘭、巴黎時裝周上,那些之前奢華或前衛到不可收拾地步的服裝已經很難覓見蹤影,相反地卻是代之以更趨保守和經典的服裝、配飾設計和顏色運用,因為這樣的服裝能夠經受住潮流的沖擊,可以多穿個三年五載。時尚觀察家指出,這種“投資型時裝”的出現正是奢侈品在當前金融危機下尷尬與慌亂的反映。
而世界頂級富豪財富急劇縮水的消息可能更加使得奢侈品行業“很受傷”,在此非常時期,豪華游艇、私人飛機的制造商恐怕現在就要為訂單發愁了。英國《金融時報》對此撰文寫道,高端奢侈品市場不受經濟周期影響的觀點已經站不住腳了,有跡象表明富豪們正在減少這方面的消費,而不再是“只買最貴的”了。最近,英國高級定制時裝生產商哈迪·埃米斯瀕臨破產,這讓奢侈品行業也開始明白“高處不勝寒”的道理。
幸好還有中國,這也許是當下奢侈品行業最常掛在嘴頭的一句話。中國作為奢侈品消費的第三大市場,同時得益于與這次金融危機的幸運“絕緣”,自然而然地成為全球奢侈品行業的希望所在。正如西方媒體所說,前來拯救奢侈品行業的力量,是來自于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對于奢侈品日益增長的渴望。這對中國奢侈品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在出國購物時會享受到“眾星捧月”般的殷勤服務。
然而,在這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面前,奢侈品受到的影響究竟只是蜻蜓點水還是傷筋動骨,人們還莫衷一是。在人們的印象中,奢侈品的身上流淌著一股獨特的氣質,因而在任何時候都能卓然而立。但通過這場危機人們意識到,奢侈品首先還是商品,是商品就必然要受到經濟規律的挾持,就一樣要經歷陰晴圓缺的變化。只是,如此淺顯的道理,我們卻需要繞一個大圈才能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