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édéric隱約知道,中國人喜歡黃金和翡翠的另一層意義在于保值。這種保值,細分析起來,總有些令人心酸。中國的歷史久遠,朝代更迭頻繁,幾乎每一次政治變化,都給大批平民百,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積谷防饑”這種源于農耕社會的價值體系,從鄉間流入城市,傳承至今。積攢幾個閑錢,打造首飾,在炫耀和裝飾之外,還要起積蓄的作用,這一來,看似每個功能都照顧到了,其實,是每種功用,都打了折扣。
一般人家,即使有將收藏的首飾傳代的想法,往往也買不起昂貴的系列大師作品,這成為第一代佩戴者的遺憾,假如后人又恰好不喜歡上一代遺留的零星飾品,那么重新制造,又是一筆費用;不止于此,最嚴重的是前人破費重金,傳幾代之后,子孫為爭遺產,把首飾拿出去變賣,才發現首飾在過去購買時,就是贗品,白白捉弄了一家老小-------這種悲劇,在金貨鑒定的地方,時有發生。
Frédéric是巴黎人,家傳兩代制造、設計珠寶。在法國,消費者習慣了從一開始就明確購買目的,Frédéric習慣于接待他們,也很容易從專業的角度,向他們推薦自己的作品:“哄孩子高興,買些小首飾。孩子在玩耍,成長的過程就丟了,找不到也不可惜,父母破費不多,孩子記得親情就行了。結婚、訂婚戒指要盡可能正式、貴重,這是有可能要傳流給后人的。貴婦人出席晚會,可以珠光寶氣,也可以帶假首飾,畢竟,和衣服配合,顯得首飾的主人自身漂亮嫵媚是最重要的,貴重的價簽和品牌能說明什么吶?兩萬英鎊的高雅?毫無道理。”
現在,Frédéric很希望,中國的客人能盡早的,理解和接受西方的珠寶消費觀:“珠寶的流行周期,比時裝長一些,但是,情況類似。便宜的衣服和珠寶是消費品,很快流行泛濫,很快被人厭倦,遺忘。大師的設計,和高級技師的精心揣摩,不僅是佩戴者的榮幸,而且是擁有者家族的財富,即使某天送進博物館去,也可以穿起一串榮耀的名字,和歷史事件。”
對于中國的同行,Frédéric接觸的還很少。通過在HIERSUN恒信的合作伙伴,他了解到一些年輕設計師的作品:“香港有一批設計師,具有國際水平,他們利用中西方設計理念之靈活,令人驚嘆。至于大多數中國設計師,應用西方材料的適應能力,原創的創造主動性還要加強。我相信,他們很快就會做到這些,而中國,一直有手藝精湛的工匠,配合設計師的工作。”
愿他用珠寶設計里的傳世光影更多照亮熱愛珠寶的人的心靈深處,讓她們在璀璨中圓融生命的華美。
簡歷:Frédéric MATHON
是HIERSUN鉆飾歐洲設計中心的風云人物之一,在法國珠寶屆,擁有不可撼動的號召力。
他出生于巴黎著名的珠寶世家,他的作品融合了現代和古典的設計氣質,時時閃爍著來自莫奈的印象派畫作的靈感以及對神秘深邃的海底世界的癡迷。采用彩色寶石與鉆石生動再現自然色彩使他的設計充滿個性。他堅持采用巴黎最傳統的手工制作工藝,對工藝的要求近乎偏執。
除了執掌家族的事業,他還是現任的法國珠寶商協會的總裁,法國國家出口委員會主席,同時他還擔任過巴黎著名的Ecole de la Bijouterie-Joaillerie珠寶學院的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