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一:迷信鑒定機構
常有朋友拿著所謂的和田玉請筆者鑒定,當我告訴他們這是青海料或俄料時,他們會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我說:“我這件東西是有鑒定證書的哦,不信你看。”
其實,玉并不簡單是個礦物學的、物理的、化學的近代實證科學的概念。玉,在中國之外并不被器重,甚至不被認真對待和研究。只在英法聯(lián)軍擄掠了圓明園的宮藏后才得到法國人的重視。他們經過他們的辦法,確定輝石類的工藝用料為jade,而閃石類的工藝用料為nephrite。而我們的翻譯者又受日本翻譯的影響,把jade譯為硬玉,把nephrite譯為軟玉。這就徹底含混了“玉”的概念。如果,我們要把jade或nephrite譯成中文,實在找不到字,用“玉”字來替代、借指也未嘗不可,只是此jade(nephrite)并不是彼“玉”。而機構鑒定是參照鉆石等珠寶的鑒定方法引入的科學儀器鑒定手段。由于和田玉的主要成分是透閃石,所以這些機構把透閃石含量的多少作為評判和田玉質量好壞的標準,還出具鑒定證書。也是因為近代實證科學的方法被鑒定機構確立為唯一的科學鑒定方法,于是才有了俄羅斯料、青海料冒充和田料賣同一價格的欺騙行為。反正都是同一種礦物,便只重成分不重產地了。可是,玉不是黃金、鉆石,它的成分非常復雜,目前的西方科技只能了解一部分,如果我們把玉的界定也粗暴地按“去產地”化來定義,恰恰傷害的是大家的錢包。特別事物必須特別對待。在人類珠寶的歷史中,誰能舉出一個例子有和田玉那么特別的?
我們喜歡玉,并不是喜歡那些近代科學分析的物質,諸如輝石類或閃石類。要知道純凈的透閃石大量的用在工業(yè)上,你能把凡是含多少比例的透閃石都當作玉來收藏嗎?對此,張廣天一針見血地指出:“科學不是萬能的,至少它在和田玉面前是蒼白無力的。這個問題不需要爭辯——如果你是藏家,你也支持賣家的科學鑒定,那你就等著乖乖地給他送巨額資金來擁有你的破石頭吧。”蔣有儒也強調:“全國現(xiàn)有的和田白玉質檢部門出示的質量檢驗證書中有很多需要明確的地方。在這點上,相關部門應該有所動作,將標準進行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