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闐)玉是中華玉文化中最為流行的一種玉石品種,以君子般溫文爾雅的風范備受漢民族消費者推崇。其中的稀缺貴重品種,古時只在宮廷王室內流傳,民間只能在文獻中聞其名而難見其形。
筆者研究,除眾所周知的羊脂玉為名玉外,還有多種名品比羊脂玉更為珍貴。以色區分為:
一、黃色名品玉
1、“黃金玉”:極頂稀罕的名玉。其名貴性不亞于皇冠。黃金玉的顏色因為金黃而得名。產出量極為稀少,古代典籍中記載,主要產在卵礫石狀的籽料中,萬不遇一,塊較小,油潤度高。筆者至今未見過實物。想來,古代的黃金玉多隨葬于帝王的陵墓中了。
2、“雞油黃”或“蛋黃玉”。該品為黃色和田玉。其色不如黃金的黃耀目,較金黃色略暗,相當于雞油黃色或煮熟的雞蛋黃色,但油潤性與透明度較高,塊度不大。以籽料產出為主。在古文獻記載中常能尋見其名,但實物難找。筆者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于山東省一家大文物店內見到一塊未雕的籽料,說是明代遺物,如茶碗般大小,油潤如酥。后來在一友人處見到過一塊如拇指般大的籽料,要價過萬。
3、“栗子黃玉”與“枇杷黃”、“秋葵黃”、“稻黃玉”。該類黃玉均與日常物的色黃相仿。市面上偶然可見。清代皇宮玉作或造辦處曾為乾隆帝精雕過數件該類黃玉擺件。現在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館中就有此類珍藏。很珍貴。此幾種玉的顏色較雞油黃色又暗一等,鮮亮度略低。油潤性顯糙,質地稍粗。塊較大,可雕出30cm以上的工藝品(古代可見)。當今的和田玉市場上極難見到在10cm以上的。鴿蛋大小的此類籽料倒是可尋。但價錢可達五千元-萬元。
其它黃色玉如近年在遼寧岫巖等發現的河磨玉中的黃玉,有行家謂之“河磨黃”或稱之“蛤蟆黃玉”。則不能與上述名品相提并論。
二、綠色名品玉
1、“翠色玉”。色如翡翠的綠色,蔥翠陽俏。在中國傳統名玉中屬翠色玉,如“鸚哥綠”。此種玉石極少見,其色似乎是綠中微含藍色調。近年,在緬甸市場上,出現了透閃石質的翠色玉,極稀少,但早已傳入中國。
2、“碧菠綠玉”。是《天工開物》中曾提到過“碧如菠菜”的上等綠玉。是優品和田玉中的名種,其色綠如嫩菠菜葉,異常誘人。在古代遺留的名玉中可尋見其蹤影,但是其色多不很正,且有臟點。近年,在市場上,能見到此類玉的影子,但塊度小。據傳,自加拿大進口的透閃石質綠碧玉中,可挑選出很少的“碧菠綠”品種。
3、“韭菜綠玉”:其綠的鮮艷度較“碧菠綠”低,色略暗、濃,透明度也稍低。但色均勻。古代的一些碧玉搬指采用此種名品雕琢。
三、紅色調玉
俗諺云:“玉石掛紅,價值連城”,是說紅色玉極為珍貴。可以說,紅色玉是和田玉中的頂尖者。有文獻說,紅色玉是和田玉被鐵元素在自然環境中染色所致。這是錯誤的。實際上紅玉是天生的原生玉石,是玉石生成過程中天然形成的,當然鐵離子是致色原因———鐵離子是與鋁原子一起形成在透閃石內的,而非“污染”致色。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可不知。
1、紅玉:極端稀少。常為整塊玉石的一點或局部,偶然見到全色的小塊籽料。古代有玉評家推崇為“艷若雞冠”。事實上紅玉之紅能達到“棗皮紅”就是難見的名品了。東漢王逸就認為玉分赤、白、青、黑四色,以赤為上。
2、“粉玉”:玉中的極少品種,古代文獻很少提及。在近年的市場上,若留心,可以見到。其色淡雅,白中含粉,不甚艷、色不甚濃。有說是和田產的料,有說是昆侖料,也有說,俄羅斯玉中有之。這些稀貴的名品,目前未被市場開發是可以搜集到的珍貴玉料,前景廣闊。友人向筆者出示一塊微粉白色新仿子岡玉觀音牌,長方形,7.6*4.8*0.8cm,開價2.6萬元。其貴在玉粉色,而非工錢。筆者細觀時,此玉似乎又有荔枝玉的味道,應為名品。
3、“紫玉”:古代文獻推崇的名玉。其色應不甚濃重。致色元素以錳為主,也有鎳與鐵的原子起作用。其色是白色中透著紫光,以似有似無的紫色至淡色紫為主。能達到中等濃度紫,已是絕難的程度了。“葡萄紫”難見,紫玉難求、價昂貴。
四、白色名品玉
1、“雪花白”,又稱“雪花玉”。是白玉的底子上,分布著更白的絮狀物――雪花般的白斑或白花,白團點較多、較均勻地分布在玉石上,猶如冬天里雪花飄舞在天空中。“雪花玉”的底子有白玉底、青白玉底、青玉底。以雪花粒均等,分布均勻為上。這也是未引起市場重視的名品。古代有名品玉器――“一棒雪”玉杯,筆者考證其所用材質應為“雪花玉”(另有專文)。“雪花玉”是較羊脂玉更名貴更稀缺的玉石。在我國新疆玉及昆侖玉中可偶然見到。清末至近代的玉件中,可覓到其蹤影,見者應堅決購進。
2、“羊脂白玉”。大眾所知最廣的名玉,以質白、油潤著稱,“白如割脂、潤如截肪”,是謂特征。產量較稀少,今古均推崇,當代人多搜求。因羊脂玉品多積淀在藏家手中,市場上難見。
3、“荔枝玉”。不甚白,但瑩潤,水頭較普通的白玉高,可達微透明。玉肉若荔枝肉,有靈動性,量稀少,是近年被富人特別是大家閨婦推崇的美玉。昆侖山料中有之。眼下價還不高。前景廣闊。
4、“瓷白玉”:白玉中的名品。古代謂之“瓷白”“甜白”,較古人謂之的“糯米白玉”要好。質地瓷實,潔白,白度較羊脂白更高。潤性卻較羊脂玉低,質地略粗。其光澤為含油性的瓷狀光澤。和田山料中偶然可見。近年從俄羅斯進口的透閃石質玉中可以尋找到塊較大(如10-20cm)者。其有較大的價值增值空間,市場潛力大。
5、“糯米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色白質感若糯米,即光澤感不強,油性還可以的白玉。透明度略好。產量較少,價值可觀。
五、黑色玉
以“黑如純炭、墨若純漆”的“美人髻”、“炭鍋灰”玉聞名。不透明,光澤要油潤,雖為名玉,但價值較其它有色名玉稍低。
六、巧色名玉
1、“五彩玉”:古人云:“玉有五彩,斗量車載”,是說五彩玉太少了,其價值可用斗金購之,能抵上一大車銀錢。五彩玉,是說一塊玉上含有紅點、綠斑、墨塊、褐或灰或黃的顏色,底子為白、青白、青等。籽料和田玉難求“五彩”色,通常多見于山料中。
2、“溫涼玉”與“雙色玉”。相傳,泰山岱廟里收藏著一塊古代的“溫涼玉”。一塊玉有兩種溫度,非常奇異。“雙色玉”:一塊玉中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色:如一半白,一半黑,或一半白,一半綠等等,稀奇珍異。
3、“活玉”:奇異玉。一塊玉經活力充沛的人士盤玩久了,玉質靈動,產生“色變”,傳說佩戴于身可避邪。久經盤活的出土古玉,表面寶氣充足。
4、俏皮玉。籽玉中,天然形成可以觀賞的花紋圖案,或者皮殼產生了不同的色塊組合,是偶然巧得的異珍。筆者曾接觸到一塊玉皮有一若“少數民族女孩”的籽玉,后被友人索去。玉石以奇為珍。
在俏皮玉中,有“金裹(包)銀”和“銀裹(包)金”玉。都是俏雕玉的名品。“金裹銀”是玉皮為黃色,肉質為白玉。“銀包金”則正相反。這兩品名玉,均為籽玉,可遇不可求。價位都相當高。隨便提一句:天然玉皮珍貴的是金皮、紅皮、黃皮、烏衣與五彩皮。
以上所列之名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傳世珍寶,遇之不要錯過。請記取:“金錢易得,名寶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