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雕精品
硯雕精品
硯,是人們熟悉的磨墨文具,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從問世至今已經有四、五千年。據辭書中記載:"硯與文字同興,于黃帝之代也。"
從近年來考古發掘證明,早在仰韶文化初期,就已經有了磨研用的硯石。《西京雜記》中說:"漢制天子,以玉為硯,取其不冰。"這是我國現存史料中關于硯的最早記錄。另據宋代蘇易簡的《文房四譜》中記載:"昔黃帝得玉一鈕,治為墨海,其上篆文曰:黃帝鴻氏之研磨。"這雖然是傳說,難以為憑,但黃帝時代是我國社會從原始氏族階段向國家逐漸形成的過渡時期,當時已經出現了私有財產,人們把心愛的硯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其所有,實是情理之中的事。
說物寄情
硯銘,即刻在硯底、硯頭、硯蓋或硯身四側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種可長可短、亦詩亦文的自由文體。古人大多把格言、詩句、警句作為硯銘,奉其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可時時勸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時有見到如此的雅興。因此,它也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和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
之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硯銘也就由最初的簡單表述所屬關系的姓名,逐漸演繹成一種記事詠物、說物寄情、言志敘懷的新穎的文學形式。
有資料顯示,我國最早的《大戴禮記》中關于西周太公金匱硯銘,就是以此種形式寫成的。其銘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得無白。"但作為一種真正的文學體裁形式出現的硯銘,卻是到了漢魏時期。比如"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撰寫的硯銘是:"昔在皇頡,愛初書契,以代結繩。人察官理,庶績誕興。在世季末,華藻流淫。文不為行,書不盡心。淳樸澆散,俗以崩沉。墨連翰染,榮辱是懲。念茲念茲,唯玄是證。"又如蘇東坡在青花硯上刻"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記敘的是開采端硯硯石時的艱辛狀況。
因硯而異
硯銘興于宋元,盛于明清。明清時期,賞硯之風日盛。當時金石書法名家輩出,他們中不少人甚至自己動手書寫和鐫刻硯銘,如紀曉嵐等,他們把書法、雕刻和裝飾有機地統一起來,使硯銘達到了最好的藝術效果。
為了增加其最佳的觀賞性,許多文人往往在書寫和鐫刻之前,要對硯銘的布局、章法的疏密度和刀法運用進行反復推敲,精心設計,甚至于硯面、硯底的構圖,行、草、篆、楷字體的表現形式,也都因硯而異,因形而異,力求做到生動自然,既和諧得體,又具有藝術感染力。不過,硯銘的書寫和鐫刻畢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寫作,因受到硯面與雕刻過程的限制,制作者選用的銘文大多簡短、扼要、精辟,即便是自己杜撰的硯銘也是如此。因此硯銘雖短,卻字字千金,均是硯銘者的真情流露,從而使硯銘的文學美與藝術美融為一體,成為真正的既有觀賞性、又具實用性的藝術品。
硯貴有銘
"硯貴有銘,身價倍增。"進入現代社會后,硯的實用性已經淡化,而硯銘的珍貴之處除了詩句的意境外,能對硯進行評說,以及即興吟唱、抒發感情的一般都是著名的文人、學者和藏硯家,因此有銘之硯大多能提高其價值。
藏硯家認為,一方古硯有無銘文,往往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價格,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興起的國內外拍賣市場上。比如,清代的一方綠端石刻博古紋硯,上刻有"濟南王士稹識"款,估價3萬港元,最終成交價為5.29萬港元;明末清初的一方長18.1厘米的銘文端硯,成交價為6.38萬港元;另一方清乾隆御題澄泥硯(帶紫檀蓋盒),長僅11.6厘米,其最后成交價是20.12萬港元。
硯與銘的相互襯托,確實具有非凡的藝術和文物的潛在價值,這不僅僅因為它是我國特有文化現象的具體載體,同時也是我國古代人與現代人用智慧鑄就的輝煌。隨著世界性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它將更加成為收藏愛好者追逐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