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黃金香囊
唐代人的裝束很講究,唐代詩詞中有“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小鬟簇花鈿,腰如細柳臉如蓮”、“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等等,可以想象合適的搭配在合適的環境下產生的特殊美感和魅力
問:或許具有易表現工藝品中的難、巧、細、精的特點,所以開創藝術創造新天地的金銀器在文物中格外引人注目,您能否介紹一下典型飾品的情況?
齊東方:佩戴的飾品很多,不同時代也不同。如漢代的腰帶金扣,純金鑄成,正面紋飾采用淺浮雕,主體為猛獸咬斗場面,整體浮雕透出渾厚與大氣;唐代有一種叫香囊的器物,器體共分3層,由同心機環相連接:外層通體透雕纏枝葡萄紋,最內層為一盛香用的盂,盛香后內部具有一定的重量,無論怎樣轉動,香盂皆保持平衡,火星、香灰不會灑落出來,既適于懸掛又能隨身攜帶,也可以隨意放置,這是貴婦人隨身攜帶的物品;明代定陵神宗皇帝佩戴的金冠,用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冠后部編飾兩條對稱的蟠龍,龍頭于冠頂會合,構成二龍戲珠圖案。此冠結構巧妙,金絲纖細如發,編織緊密,薄如輕紗,顯示了明代金細工藝的高超技藝。
問:金銀飾品在不少影視劇中都有出現,您曾提出該片中有些金銀飾品的用法有些失真,特別是人物的裝扮,請具體談一下好嗎?
齊東方:中國古代文化常常被誤讀,一般民眾對古代知識或印象的來源中,戲劇、電視劇、電影是重要途徑,其實并不可靠。《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女性發型和裝飾如果參考出土文物、唐代繪畫、壁畫等,會更加真實有趣,而且不影響影視故事對華美的追求。如唐代出土的釵、簪、梳等,就是當時貴族女性使用的物品。特別是梳,在唐代不光是女性梳發之用,更重要的是插在頭上做裝飾。
《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鞏俐等女性演員的服裝中的袒胸露肌有些過分,盡管這種服裝在開放的唐朝曾一度流行,中國傳統服裝也有動態變化,但總體是封閉式的、寬松型的。有兩點值得注意:以肩部為支撐點;人體與衣服之間有空間。通常直線裁剪,可折疊,不必懸掛。在傳統思想和美學精神影響下,中國服飾風格保守、規矩、含蓄,不借助衣服的結構表現人的軀體美感,追求通過廣袖、披帛、飄帶等裝扮來表現人的身份地位、精神氣質。這種服飾仿佛感覺到那遠古之風悠悠地飄來。
問:我們之所以探討這個問題,不是在挑歷史劇的刺兒,而是這些情況的出現會誤導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您說是不是?
齊東方:對,現代戲劇、電視劇、電影、美術作品、古裝表演等,是文藝作品,“高于生活”,為了表達某種意境或目的,變形、想象成分都有,有時還需要夸張粉飾,甚至無中生有、插科打諢都可能。這不是編導、設計師的錯,影視作品不是歷史。但觀眾不必認真,不能將故事人物、服飾等信以為真。
其實,博物館展出的歷史文物也會誤導觀眾。把明朝的服裝器物說成是唐朝的肯定不行;籠統唐代也是不存在的,因為唐代前、后期差別很大,把唐后期說成是前期的也是張冠李戴。如唐代袒胸露肌的女性形象,是特定時期、特定場合的事物,不能推而廣之來概括唐代風尚。人們會在博物館的真實服裝、器物等方面獲得對古代生活的認識,然而歷史是動態的發展過程,其間會發生重大變化。熊貓金幣值得投資
古話說:金生麗水,玉出昆岡。這麗水就是金沙江,因出沙金而得名。金有沙金和山金兩種,前者出在河水中,受河流沖擊、淘洗而成,后者為原生礦,在山脈中、巖石里。一般沙金天然就有較為純凈的,而山金需要提煉。在現代礦物學中,把無須提煉就有一定純度的金塊或金粒,叫做自然金。有大塊的,如狗頭,叫“狗頭金”;有小一些的,叫“馬蹄金”;更小的,叫“麩金”,往往從水鴨的肚子里可以找到!懂愇镏尽酚涊d:“居人多養鴨取屎,以淘金片,日得一兩或半兩,有終日不獲一星者。”
黃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屬于“金石類”,金石類為“氣之核、土之骨”,“大則為巖崖,細則為砂塵。其精為金為玉,其毒為礬為砒”。金石類的東西有個共性,就是氣燥、吸血,為氣盛陽剛之品。所以,古人拿它來鎮宅、辟邪,提升人的威望和氣質。《地鏡圖》說:“黃金之氣赤,夜有火光及白鼠。”又說:“山有薤,下有金。”意思是,山上長野蒜,山里就藏有黃金!侗静菥V目》認為,黃金有治療肺癆的作用,可安養五臟、托毒排膿,可治小兒受驚等。黃金極軟,足赤的(含金量95%以上),彎曲自如。
一般亞洲人喜歡純金首飾,而西方人喜歡摻雜其他元素的K金,以更好地適應工藝要求,來做成很有設計的物品。從這點來看,亞洲人更注重黃金的財富性和物質性,而西方人則注重它的色澤和外在美觀。中國唐朝時期,是金器繁榮的年代,制金工藝相當發達。在我國,與加拿大楓葉金幣、南非金幣等世界名金幣齊名的熊貓金幣是相當不錯的投資性金幣。該金幣含金量純,工藝好,大小適中(標準國際1盎司),手感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