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獲得紅點設計大獎的LOMME Bed 亮相了剛剛結束的100% 倫敦設計展,其在關注人的睡眠問題之外,更是以科技的角度投入了對于自然的關照,這也是當下越來越多的現代設計不約而同的價值取向。
在前不久結束的100% 倫敦設計展上,來自列支敦士登的設計品牌Cycle13 以旗下的2008 年紅點設計大獎作品LOMME Bed(圖7)量產的姿態亮相,這個長315、寬210、高146(cm)的奇異大床盡管售價高達42000 歐元,還是廣受追捧,真正的吸引力來自人類越來越缺乏的自然睡眠。
這是LOMME 創意總監AgnieszkaBernacka 還在倫敦坎伯威爾藝術學院讀書的時候就有的構思,不過一直到今年才真正獲得實施,如Agnieszka 本人所需要的那種安穩自然的睡眠一樣,她一直覺得很少有人在這個天天與我們的身體打交道的物體做完美的設計,所以這個“保證有最好的夜間睡眠”、“敢于做夢”的蛋形床遠不止是一個睡覺的地方,而是融合了燈光治療、聲音治療、按摩以及抗磁輻射等功能于一體的機能康復中心,這是一種極好的聯結了自然治療與有機科技的設計,而這些,都是在以前的家具中鮮少如此深刻去考量到的。
LOMME 最突出的部分就是那個遍布全身的燈光系統,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出不同的顏色,光譜里所有的顏色都能找到,通過光來促進身體能量的聚集,給人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精神的作用,刺激身體綜合系統的復元。值得一提的是,LOMME 有一個特別的鬧鐘,就是設計模仿早晨太陽升起時的光亮,讓人在醒來的過程中恍若置身真實的自然環境中,帶給一天美好的開始。聲音的設計則是在床上有一個內置的iPod,通過環繞的音響讓人放松、冥想,同時在起床與睡覺的時候,有特定的情景音樂,幫助人進入舒服狀態。當然,作為一種床,LOMME 的床墊在人體功能的舒適性、性能、堅固方面都是無可挑剔的,它有一個信息系統提供各種模式的選擇,而床的外殼則有特別的系統,可以防電磁波和輻射的。獨特的蛋形設計提供了一種蠶繭一樣的保護功能,并像一種體能新生的環境。
同樣是對自然的情感,來自比利時的設計團隊 Draw Me a Sheep 則以激進的角度關注了轉基因產品的世界性責難以及地球生態危機的影響,他們在100% 倫敦設計展上帶來的名為“NatureV2.01 project”(圖1)的系列作品,那些方形的貌似原生態樹干的椅子和凳子,所暗示的,正是原本自然圓形的樹干被“轉基因”后的扭曲狀態,所嘲諷的,也是貪婪的人類對于自然自以為是的控制與掠奪。雖然“方形”樹木相比較于“圓形”樹木更符合工業標準——比如方形能減少材料的浪費,更容易用機器砍伐,也更能有效存放,但設計師直接提出了這個問題:這樣的話,我們看到的還是真實的“自然”嗎?
在Draw Me a Sheep 的設計者來講,真實的自然是可以親近的,不陌生的,能讓人感覺到融于其間的舒服。西班牙著名的建筑與規劃師VicenteGuallart 在今年為西班牙東海岸 的vinaròs 小鎮所設計的Microcoasts(微型海灘,圖6),也是最生動表達了人類對于自然環境的這種期望。這個小鎮雖然有海,卻因為地質條件的因素,海邊只有大量的巖石,而無法形成平整的海灘,這個親近自然的Microcoasts 安放在vinaròs 海邊,像用木頭搭建的人工小島,把原本起伏不平的海邊環境變成了可以舒服地享受日光浴的休憩場所,這種沙發一樣的作品不但拉近了人與大自然接觸的距離,同時還大大改善了海岸的風景,可謂一舉多得。
當然,通過微型海灘去親近自然,只能是偶爾為之的行為,要想天天讓自己身處于自然中,不妨看一些產品設計師們的創作。26 歲的以色列設計師Julishland 就用非常直觀的手法表現在了她的珠寶設計上(圖5),其實這都已經不能稱之為“珠寶”設計,因為主體完全是微型盆栽或者鮮花、綠葉、小草,她用苔蘚以及其他取自自然的材料,來創作出可以戴在手指上或脖子上的微縮花園,并且因為是定制,客人可以擁有自己喜歡的盆栽、植物來放在自己的身體上。同樣的靈感也發生在來自意大利維琴察的珠寶設計師BarbaraUderzo 那里,正如她所說:“我工作的創意范圍不限定于一個純粹的金匠的技藝,因為我用不同的材料,甚至是根本不珍貴的材料。”這種根本不珍貴的材料,就有跟Julishland 異曲同工之妙的盆栽仙人掌(圖3)—這有時候看起來很像一件沒有殺傷力的兇器。同樣原封不動地采用大自然的材料,日本設計師Mitsuru Koga 喜歡去海邊撿一些石頭來,用獨特的雕刻工藝做出一只只獨特的花瓶來,這種花瓶都好像是專門為一片葉子或一朵小花所定制(圖2),有的可以小到12 x 37 x 31(mm)的尺寸,同時,她還用那些石頭來做成小小的凳子。與一般的創作在技藝上的精湛不同,Mitsuru Koga 創作最關鍵的環節,似乎在于去海邊撿到最合適的石頭,這對于她來是,“是在自然與人類的生活之間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說起石頭,臺灣著名的雕塑大師甘信一又何嘗不是這樣一位取材于自然的藝術家,在他的雕塑作品里面,相當原生態的鵝卵石永遠都是最核心的材料之一,所以他的工作地點很多時候就直接搬到了河邊。
在國內,也有一件值得一說的作品,那就是華碩以Moso 竹子設計的竹殼系列筆記本,通過這種材料帶來不一樣的觸感以及審美,為冷冰冰的現代科技貼附了一層自然的氣息,可以看作是科技時代的一種生態情懷吧?擁有這種樸實的自然情感的作品還有華裔設計師Zhuo Wang 的Planter Chair(圖4),椅子的一條腿是一個真實的花盆,花盆里的藤蔓植物繞著椅子的身軀纏繞生長,將這個椅子與生命聯系在了一起,當植物生長的時候,它自己的生命就變成了椅子的一部分,主人也在這種照料的過程中,最直觀地親近了自然的環境。但自然離我們真的很遠嗎?如果只有通過設計才想到久違的自然,那應該不是設計的驕傲,而是我們的悲哀。